为什么我的DevOps落地过程跟别人不一样?

服务器 数据中心
最后一定要做好风险控制,否则DevOps在这家公司就“死亡”,或者“销声匿迹”一段时间,不仅你的领导对你信心不足,所有的研发、业务方,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地质疑你接下去要做的事情正确性和能力

大家好,今天主题是关于DevOps落地实践,一看分享的题目就知道这次的分享比较虚,所以我打算以故事为起头来阐述我对DevOps的一些认知。

故事从2009年开始讲起,那时的我刚接触系统运维这个岗位,每天的工作比较也初级和单一:每天重复手敲2-3个小时命令的发版,因为实在太枯燥和乏味,所以我立志说:以后不能天天做这种重复工作。于是开始学习python,做自动化的发布,就这样三四年过去了,而我却一直兜兜转转停留在工具化层面。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类似的一张图,让我印象深刻,它把一个运维所能想到东西都有序的管理起来,而且这张图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基础设施即代码。

 

 

 

 

为什么呢?当时虚拟化概念已经开始普及,当你初始化一台服务器时,基本的步骤就是:安装系统,安装基础软件,调整系统配置,就像蛋糕一样,层层叠叠。

而用基础设施即代码的方式来做这件事情时,它能帮你摒弃手工操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将环境准备自动化和标准化,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能将全环境统一管理,无论是测试环境,还是UAT环境,而传统管理方式中,这些环境的统一往往是很难做到。所以我的标题叫“别人家的流水线可能是长这样”。

 

 

 

 

现在看第二张图,如果说第一张图还是停留在研发管理层面,关注开发提交代码后的管理。那么这张图将项目管理也包了进来,覆盖从需求到交付的整个过程

 

 

 

 

接下去的第三张图,这张图在各大分享会、沙龙多次出现,特别特别的流行。从需求管理、持续集成,配置部署、监管和运营全流程打通,底下使用各种开源工具来实现。但是为什么我会说“你的流水线可能是这个样子”,让我们一个个来看:

1)从需求管理到持续集成阶段往往是人为关联;

2)测试还是以手工测试为主,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单元测试;

3)无论是配置,还是部署,仅做到工具化,同时覆盖范围仅产线。而其他环境根本就下不去手;

4)监而不控,刚才有一位老师提到的Prometheus,它只是监控工具中的一员,如果你把监控数据收集上来之后,仅仅是生产图表,而没有让这些数据产生更大价值,更没有为后面技术运营做任何支撑,那么只发挥监控中一小部分价值而已;

5)最后给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随着工具越来越多,造成你每上线一个新工具,就会有一个学习成本,这不像学习平台的使用,工具的学习特别是开源工具的学习,比较离散,之前的经验难以复用。还是拿Prometheus来说,你需要学习它的语法规则,对于运维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是由业务研发自己去添加监控项和告警项,那他十有八九撒手不干,因为也交付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去学习复杂的语法。这会让你推广起来就会变得异常困难。所以我开始思考,大家的DevOps落地差别到底有多大。

 

 

 

 

幸福的夫妻大多一样,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马云说的:成功的企业各有不同。大家认为DevOps落地是第一种说法还是第二种说法?我的看法用三字经中的一段话来总结:性相近,习相远。为什么我认为是这个,首先DevOps是最佳实践加理论的合集,听过各种各样的会议后,你发现讲的理论部分基本一致,但实际落地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中型企业或者传统企业、金融企业做转型的过程中,每一家都不尽相同。

 

 

 

 

你做成这个样子,别人做成另外一个样子,为什么?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从组织、系统、流程、人四个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

1)你的整个DevOps落地过程中是自上而下的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你是做整体规划,还是仅仅从运维开始做一些具备优化。DevOps对运维而言有一个天然的驱动力:解放自己。比如咖啡党说他做蓝鲸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为了提高运维人员夜生活质量,慢慢地蓝鲸就成长为完备的自动化运维平台,涵盖运维的方方面面方面。而当下的很多公司因为有一些先例可循,就更有可能从一个整体规划去做DevOps;

2)你面对是一个绿地项目还是宗地项目?你是从一个全新的项目做起,还是你面对的项目有历史包袱,特别对于金融企业,往往研发运维方面的历史债非常沉重,因为它已经存活了很久。可能某个系统比你的从业时长,甚至你的年龄还要大,对于这种系统你会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改造;

3)互联网企业往往会自研各种系统来支撑业务。但是金融企业因为业务的复杂性,会有不少外购系统,这些系统的供应商因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他们的规范和标准非常难制定;

4)重流程还是重工具,这两个本不分前后,需要两手都要抓。但不少企业往往强流程轻工具,当出现问题时,就用强流程来保障,比方说这个流程不行,我再给你加个流程或者流程上再加个节点,不断叠加,长此以往就会发现这个流程越来越沉重。工具的开发也需要流程来“指导”,否则就只是无脑叠加而已;

5)最后讲的是黑盒和黑盒,对于测试来说有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同样对运维来说也有黑盒运维和白盒运维,能否用研发的思想来解决运维的问题,而不是只关心输入和输出是否符合要求。

 

 

 

 

这张盲人摸象图很好诠释了大家怎么来看待DevOps?首先DevOps成长的土壤决定其最终的模样。在图中的每个人受限于所触摸的部位,描述了同一个物体的不同的特征,比方说有人把看板技术在运维中运用就是DevOps,再比如说有人认为基础架构即代码就是DevOps。当组织中负责DevOps的人,之前所处职位不同,经验和经历不同,在落地过程中就会千差万别。

 

 

 

 

接下去是文化因素,比如:

1)对于开发来说,就希望当他提交完代码那一刻起,接下来就是运维或者测试的事情。

2)对运维来说,出问题时,运维往往是两眼一摸黑的,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时候就会抱怨研发代码怎么写,这就是造成两边一个对立的问题。

3)处理问题过程中,开发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运维怎么都处理不了呢?

4)当你开始搞DevOps,研发说帮我做个一键发布吧。这可以是最终目标,单对于刚开始做DevOps的同学而言,这个挑战实在太大,容易打击信心。

5)对于刚开始探索DevOps的负责人来说,容易陷入一个困境,找几个开发就能搞定运维开发的事情。

 

 

 

 

在组织的因素层面上也分成两块:

1)从运维人员角度来说,第一,他认为DevOps是趋势,为什么?利益驱动,别的公司做DevOps,我不做的话可能连跳槽的机会都没有;第二,他认为外面有很多成功案例,我们也能成功,那我们一起看看成功案例往往是什么?大公司的案例,对于中小公司而已,全部运维人员有多少个,甚至你整个研发团队加起都没大公司一个运维开发团队的人数多;第三,用了这套东西我就能脱离苦海,但没有想到你只是从一个苦海翻到另外一个苦海。

2)对于老板而言,则会有的完全不一样思考角度。第一,要自上而下去考虑的问题,要有一个清晰的模式,这个模式不是说外面的成功案例,而是成功背后的原因,成功背后做事情的逻辑是什么;第二,转型的成本,特别是宗地项目,要进行很多标准化的改造,比方说定了一个标准,你要把它改掉,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多少,有没有计算公式去衡量要用多少工时,甚至老板还会考虑风险问题,原来系统运行的好好的,改用新方式后,一上线出现故障,怎么快速处理;第三,能不能在市场上比较容易地找到合适的人才,我当时为了招四个运维开发,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没有适合的人来做事,进度会特别的慢。

 

 

 

 

接下去是系统因素,这个很好理解,想象一下你是去参与建设雄安新区,还是参与一线城市市区的旧城改造,你所面临的挑战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最终落地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这里就不在赘述。

 

 

 

 

接下去是流程和工具,这张图中的每一小块都够大家讨论一阵子:你看别人都用主干上线,用的是gitlab,我们是不是要考虑做SVN往GIT迁移,等等。不同工具组合出不同的落地方式。组织、系统、流程、人,这四个方面会决定每家企业落地的不同。但是我想说即便是不同的,只要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只要能给公司带来价值,带来利益,都是好的。虽然大家最终走的路有所不同,但都是在给业务带来价值,殊途同归。

 

 

 

 

最后是我的一点心得,是我在落地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1)第一个深度优先,为什么深度优先?我们先尝试使用了广度优先,我们先了开源工具做应用发布工作,所有的研发团队花了大概三个季度左右的时间去适应这个工具,后来我们计划用自研的发布工具时,有些团队就不接受,他说第一个用的挺好的。我建议大家,如果研发团队对于DevOps接受度都比较高,广度优先没有问题,否则先在团队中找一个接受度比较高的组,给大家说清楚风险和收益,然后开始实施,并且在这个组里面把能用的工具和流程全部实施一遍,等完成熟之后,再往外面推,这时候你有了一个样板,通过这个样板,其他的团队接受度就会高一些,同时老板看到你成功案例,给予的支持就会更多一些。

2)成立产品虚拟团队,由组织结构的变动,造成公司的动荡,这是很多老板不愿意触碰的底线。如果仅仅是一个DevOps团队或运维开发团队在推动,那往往是做不好,这时你需要以成立虚拟团队的方式去推动,在这里有个小的tips,第一一定要让最终的实际使用者一定要参与其中,并且做深入其中。接下去让这个虚拟团队中的成员,特别是核心成员固化下来,这样使得经验和技能得到延续;最后在实施过程中推荐用敏捷思想来做,因为面对落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敏捷会使成功率提高一些,也使团队参与度更高一些。

3)先分后合,这个对应上面提到的虚拟团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得体会?一上来就先做整体规划,然后开始大张旗鼓地开始实施,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很多基建没有到位,无论测试也、基础架构,还是人员技能和意识。在团队成熟度到达一定程度,彼此间的磨合也到一定程度,之后配合起来做DevOps,你会发现很多东西水到渠成,会让你做落地的速度越来越快。

4)度量及评估标准一定要有,你做所有东西,不能凭感觉说好坏,没有度量的时候,没有数据来支撑,往往是自欺欺人;在传统运维中MTTR或者MTBF这两个值其实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你怎么证明DevOps能产生价值?故障发生频率是不是更低了,每一次故障发生的时候处理速度更快,你怎么证明?;可视化上面提到的数据,更快地接收到反馈。

5)先僵化再优化的方法,套用到整个DevOps落地过程中非常好用,新流程和工具总会让人不那么适应,比如原来很多节点是通过人供来驱动流程进展,而人能很灵活地处理流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落地DevOps平台时,可以先将流程定下来,并在平台上实现,后续研发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此时再针对有问题的流程节点去优化,也好过在流程讨论上浪费时间.

再一个就是标准规范先行很重要,否则平台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你会发现出了问题:研发给你提一个需求,你根本做不了,或者发现系统间无法串联起来,或者又发现串联的成本很高,这时候才发觉标准和规范没做好,代价相当的大。

最后一定要做好风险控制,否则DevOps在这家公司就“死亡”,或者“销声匿迹”一段时间,不仅你的领导对你信心不足,所有的研发、业务方,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地质疑你接下去要做的事情正确性和能力。以上这些是我实施DevOps的心得,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DBAplus社群
相关推荐

2012-12-20 10:17:32

IT运维

2012-03-07 17:24:10

戴尔咨询

2021-07-12 23:53:22

Python交换变量

2017-05-25 15:02:46

联宇益通SD-WAN

2016-05-09 18:40:26

VIP客户缉拿

2015-10-19 12:33:01

华三/新IT

2023-03-20 08:19:23

GPT-4OpenAI

2012-04-27 09:19:08

2012-07-18 02:05:02

函数语言编程语言

2018-07-10 11:05:55

Emoji苹果Google

2018-05-09 15:42:24

新零售

2009-02-04 15:43:45

敏捷开发PHPFleaPHP

2009-12-01 16:42:27

Gentoo Linu

2011-02-28 10:38:13

Windows 8

2009-06-12 15:26:02

2016-03-24 18:51:40

2010-11-24 20:18:48

Microsoft L统一沟通

2019-01-03 14:39:08

Oracle甲骨文ORACLE

2022-05-05 21:47:32

Linuxls 命令

2015-08-04 14:49:54

Discover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