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当中,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继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同时,将数字经济作为新的产业被单独列算,可见其重要性,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需要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驱动数字业务创新与发展,从而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云计算作为多项技术耦合的基础设施,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成长的核心驱动力,帮助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成为重中之重。

云计算发展十余年,计算方式在不断的创新与变革。如今云计算已经从中心化计算方式向分布式计算演进,这样的变化伴随着Web3.0的到来,使数据和内容具有了更为主动的交互模式。本次大会正是聚焦这一创新的发展机遇,一同探索Web3.0的新一代云计算行业发展、技术解析、应用探索等方向,激发数字经济新火花。

时间:2021年5月28日 8:00-16:00
地点: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
指导单位: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由中关村管委会指导,北京市民政局批复)

大会实录
9:00 -
9:10
胡毅 51CTO高级副总裁
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参加本次《数启创新 云触未来!WEB3.0云响力新一代云计算大会》,我谨代表51CTO,感谢大家的到来!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将“加快数字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彰显了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决心,并提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
云计算是打造中国数字经济新优势的重要产业。通过充分发挥云计算海量数据、人工智能和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能够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规划纲要草案还指出,“加快云操作系统迭代升级,推动超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数据虚拟隔离等技术创新,提高云安全水平。以混合云为重点培育行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云服务产业”。这为中国云计算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云计算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正在从中心化计算方式向分布式计算演进,分布式云计算凭借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性、部署更加灵活、更符合法规要求、安全性更高等优势,成为了推动产业更加快速发展的助推剂。
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之下,本次大会将探索去中心化的价值和意义,洞察分布式云计算的发展前景。
51CTO成立近十六年,持续关注科技产业发展,紧跟IT技术趋势,通过媒体、社区、在线学习等多种业务,为数字化人才终身成长赋能。也希望与众多有识之士一起,科学研判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探索新兴技术催生的新动能和新产业,促进产学研沟通交流,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希望在今天的大会上看到更多的前瞻技术的解读和行业的落地实践!
最后,我谨代表51CTO,预祝本次《WEB3.0云响力新一代云计算大会》圆满成功!
9:10 -
9:30
叶毓睿 浪潮存储资深架构师 演讲主题:《为什么出现新一代云计算及其将如何发展?》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这次会议,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为什么出现新一代云计算及其将如何发展?》,我是浪潮信息存储架构师叶毓睿。
谈到新一代云计算,我们首先要给它一个定义,但我相信这个词现在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进行探讨。
从我们的角度,新一代云计算其实就是去中心化的云计算。
举个例子,2003、2004年左右,我在读研,当时有一个项目叫(SETI),这个项目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用你的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保护程序参加到计算里,协助科学家做探索外太空信号的分析。
我们设想一下,这只是凭着志愿者的热情,如果这样的方式可以用区块链来激励,可想而知,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这个事业当中。
左边的图是伯克利开放式网络开放平台,也就是DOINC,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项目。
这个项目出现是早于比特币的,所以我们看到它其实是全球第一张分布式的大网络,据说比特币的灵感,也是受到这一个项目的启发。
另外分享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不是特别成功,但它有巨大的探索意义,就是迅雷的网格云,利用家里闲置的带宽,以廉价方式租用给爱奇艺、优酷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社会资源。比如我们在上班的时候,我闲置带宽没用到,这个项目就能够比较好的利用起来。
这个案例不太成功,主要是因为它的生态是封闭的,只允许迅雷生产的设备才能够加入到这个大网里,说明经济体受限于已有的人数,如果放开生态,我相信这个模式可以往下走下去的。
这两个案例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发现这些基础设施是一个去中心化或者是分布式的方式汇聚起来的。
接下来我想解释一下,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什么是下一代的云计算,就是去中心化的云计算。我抛出两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全球管理并提供房间最多的公司是哪个?皇冠假日、洲际、希尔顿、万豪还是谁?第二个,全球提供出租车服务人数最多的公司是谁?
我们看一下答案,全球管理并提供房间最多的是Airbnb,刚才我们列出的传统酒店,我记得最高的是万豪,116万个房间,但Airbnb已经提供了数百万间房间。
然后,北京出租车假设是几万辆的话,一年乘坐次数是数千万,但我们看到滴滴顺风车, 2017年的数据超10亿,我相信到现在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据。
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新的一种共享模式。为什么我们出现去中心化的云计算?或者我们叫做区块链的IT基础设施,出现的本质原因在哪里?
我们回想一下IT的发展历史,比如说银行信息系统,大部分是自己搭建数据中心,购买IT硬件系统,然后自己来负责运营,升级和扩容,自己去使用,这就是传统数据中心的所有权、运营权和使用权。
2006年到2007年出现了公有云,AWS像狂风一样,把整个IT产业都改变了,但它只做了一件事情,把使用权剥离出来了,仅仅这一件事情,已经起到了吹拉枯摧枯拉朽的作用。
我们看IT做了什么事情?把所有权剥离出来了。这里的逻辑,我们很多人需要使用一个产品或者服务,但你未必要去拥有它。
这个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我们使用产品和服务,其实只是在某个时间去使用它,不代表说你一辈子都要使用它,这样你不需要去拥有它。
还有一种情况,你只是使用它一部分,举个例子,众创空间,如果是传统情况,你甚至要把这栋楼都买下来或者租下来,但现在你只需要在某个时间段,半年或者一个月,租其中的几个公位就可以达到办公的目的。
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我们把资源去按时,去分时、分片的使用,这样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同样的逻辑,我们看到区块链的基础设施也是这个逻辑,包括我们现在使用的共享充电宝也是一样。现有的IT资源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觉得好像到处都可以使用,但我们也会发现,大数据、AI,要求越来越多的算力,技术发展赶不上人类的需求,这个时候需要有分时、分片的使用方式。
实际上区块链IT基础设施,就是做到了资源配置最大化。
大家知道最近比较火的区块链(IPS),可以理解成为存储领域的Icloud。
简单分享一下去中心化的云计算的分类。这张图,我猜测有些朋友见过,是以太坊的创始人解释的三种去中心化所采用的图。
简单来讲,未来不管是计算、存储还是网络,都是去中心化的方式,点对点的方式来连接。但是它的资源,空间的提供者,来自于千千万万的散户,他们为什么会提供?因为有激励,这是我们看到的下一代的云计算。
在这个范畴里,看一下区块链的存储。先解释什么是区块链?就是为区块链的应用,主要是像DAPP,来提供数据服务的存储。但是如果我们再严格定义的话,提供数据服务的存储是类与类去中心化的存储,现在这个阶段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往这样的方向发展,处于过渡期,往理想状态去前进。
区块链存储分成两类,一类是大家经常看到的,比如说公链的存储,是非中心化的存储方式+激励措施组件的。
还有一类,在国内有可能能够大量落地的,叫做联盟链的存储,它为联盟链的应用服务,但是联盟链的数据不应该放在中心化的存储上,也是要用去中心化存储来存放。
那么现在我们经常谈这些数字要素、实际上区块链就是整个新基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我分享一个图,世界上比较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叫Garther,企业的CFO、CTO,在做采购的时候,经常看Garther的报告,我们现在看的这个(S)就是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图,图中在2018年的8月区块链存储已经进入到视野中了。
按照这样发展,大概2014年、2015年软件定义存储也进入这张图,时隔3到6年后,我们看到这个词变成前瞻性的热词,再过几年应用大量普及。按照这样推理,区块链存储在未来大概2023年,我相信也会变成一个前瞻性的热词,再往后数几年大量就有大量的应用了,现在这个时代,应该是属于早期发展的黄金时代。
浪潮信息给区块链存储提供一个坚实的底座,并行存储,缩写是IPFS,就是浪潮融合存储IPFS,它会成为区块链存储的非常好的底座,后面我会解释。
为什么现在区块链存储会如此的火爆?有几个因素,刚才提到的一个是资源配置最大化的原因。
另外一个,像公链、以太坊,他们都有一个方式要解决,就是区块链存储,相信这些公链随着发展,会催生区块链存储迅猛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IT技术,会与现在看到的ToB、ToC一层一层出现。
比如一开始是区块链组件,到后来有PaaS层等等。
国内也有些相关的区块链的存储,出现区块链存储除了刚才讲的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是保护隐私。我们看到2018年FaceBook导致5000万的数据泄漏,导致全球格局变化。
如果采用区块链存储的方式,比如说数据分片、加密,运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项目方不太可能把逻辑去窃取和泄漏。
IPFS,简单来讲,就是跨全球的点对点系统。现在围绕着这样的区块链存储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我们看一下特点和趋势。
我们看到都需要做数据封装,如果失败会导致你的投入成本和时间成本比较高,再一个就是数据的实时在线,否则会影响你的收益。还有如果数据丢失,可能会影响你的抵押成本。存算分离,如果一旦出了问题的话,你也可以容易去定位它的鼓掌,包括从组装机到品牌机的一个趋势,以及从存储软硬分离的方式到存储一体机的趋势。
在这样的趋势下,浪潮推出了区块链存储,包括像高密度的4U60,深度只有80厘米,可以在标准机存放,我们已经有用户成百节点的扩瑞,用完了以后还向其它用户去推荐我们的高密度存储。
再有就是扩容算法,通常的分布式存储,只能对应一个存储池,现在挂载点可以横跨不动的存储池,当你扩容的时候,可以不用强行塞到第一个存储池,因为你数据重构可能导致业务影响。
我们发现,在区块链存储领域,数据量是成数量级的增加,大家知道在海量数据情况下,运维管理是个非常头疼的事情,运维的人员也不太可能线性的扩充,那么这个时候有个很好的管理软件,可以同时管理很多的管理集群,可以做容量、性能、磁盘故障等预测,从被动变主动。
浪潮信息有自己的SSD,包括NS6510、NS8610,我们已经销售了几万片的规模,也是受到市场青睐。
浪潮还推出了一个方案,我们发现区块链存储有不同项目,这个时间段你选择这个项目,收益不好你转另外的项目。我们采取的是“一机两用”模式,可以一年提供两次上门安装的服务,比如说你想改成集群模式,可以切换,这样你购买的硬件可以最大程度的复用。
供应链的保障很重要,大家知道如果出了问题,是不是能够在4小时内,在当地是不是有备件库和备件工程师。浪潮信息作为中国最大的服务器厂商,全球排名前3的服务器厂商,全国有一百多个备件库。
我们在全球领先,是全球8大存储厂商之一,进入到Garther模拟象限,增速迅猛,每年150%。
我们强大的资源团队,相信未来的区块链存储当中,随着对于性能、可靠性的要求不同,激励方式不一样,有可能不单单只是现在看到的分布式存储,将来是不是对集中式的存储有需求,浪潮信息都有相应的软硬件支持。
我们也欢迎大家共建生态,比如说和我们的产学研用的合作伙伴一起来搭建生态。
最后,分享两个案例。一个是中国天眼,去年春节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时间平稳运行,而且是恒定的大带宽,还在不断扩容。还一个是清华大学的空间研究员,它是1200万的高速的相机连续拍摄,也是持续大带宽,对稳定性要求很高,也很好的支撑它的业务。
9:30 -
9:50
韩先超 华为云云计算架构师 演讲主题:《去中心化云计算平台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51CTO举办的《数启创新 云触未来 WEB3.0 云响力 新一代云计算大会》。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去中心化云计算平台如何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在分布式云计算之前,云计算都是指中心化的云计算,发展中几个阶段很重要。在06年,谷歌的一位首席执行官提出来了云计算概念,08年微软发布了公共云计算平台,09年中国移动云开启了大云计划,标志着我国云计算步入了非常稳定的阶段。2019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了白皮书,云计算开始在中国大力发展。
云计算从提出到现在有十多年的时间,它为什么这么火?因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十四五”中提到的数字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云计算,正是因为这样,云计算发展的才如此迅速、也在适应着时代的变化。
到底什么是云计算?每个人理解都不同,包括在座很多人之前也了解过云计算,都对云计算有自己的理解。当然,如果没有网络,云计算没有可能建立起来,自己的电脑作为硬件、存储一些数据作为一个磁盘来用。后来有了网络,电脑连接在一起,它们相互之间可以通信、可以协同工作。再后来有了一些电商平台、金融机构,电脑已经不能够满足大数据量的请求,就有了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基础上又开发出来多个数据中心一起协同工作,构成了多云的平台;数据中心之后一些云厂商推出了云主机,用户在用的时候只需要把自己的操作放在云平台上、所有的计算和处理都是云来完成的,也就提高了效率。
云计算具体如何部署呢?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是将所有内容放在云端,数据安全和隐私得不到保障;后来有了私有云,私有云是在公有云基础上把所有内容都交给用户,用户在场景下部署一些云服务;混合云是把公有云、私有云串联在一起,计算交给公有云、数据交给私有云,一起出力的过程。
如何把用户的项目放到云端呢?有三个服务模式,首先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购买云厂商的存储、网络、虚拟化,上层环境需要用户自己来做,之后有了PaaS,每一些底层网络存储和服务器可以在云环境中部署出来;再后来有了SaaS,软件即服务。
在可靠性方面,云端的主机和数据可以做备份和冗余,比如用华为云主机,可以选华东或者华北区做可靠性的冗余备份、拓展,如果发现云主机不够用了,可以弹性的拓展;
在性能方面,原来数据都在一个数据中心处理,现在有多个数据中心一起处理数据,网络延迟就更低;
在速度方面,使用云的时候不需要自己上架服务器,只需要买一些云产品和云主机,就可以应用了。
但是,云计算也有自己的问题,如果用中心化的云,如果数据都在云端,一旦出现问题用户就会导致业务终断,这是非常不安全的;此外,考虑到数据隐私,包括政府机构和金融公司等很多行业,都不想放在云端,会出现数据泄漏或者是被窃取的问题,存在着安全的隐患。因此,有了去中心化的概念。“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高效运算能力、数据隐私,是非常重要的。
去中心化云计算是在云计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非要完全取代云计算,因为云计算本身就是非常大的概念。去中心化云计算是对底层技术做了更新,将过去云计算一个中心节点部署,变成分散部署,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
在安全方面,去中心化的所有的内容都分散部署,安全性更高,理论上可以做到永不宕机这样的效果。
企业如何用去中心化云计算,之前用云计算用一些云厂商的云主机、或者用云厂商的存储和服务。去中心化云计算让用户在用存储的时候不用中心存储、不用专门某个供应商的存储,用分布式存储,这样用户数据可以达到高度的可靠安全。
当然,用户是感知不到技术间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用就可以了,出现问题可以有分布式存储作为技术支撑做数据的还原。由于企业当中很多用户数据,如果数据丢失会给企业造成很在的损失。去中心化云计算出来之前,基本上都是内建机房,把数据托管在机房中,有问题可以自行维护,而有了分布式存储,就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自建存储,只需要用就可以了,并且能够做到数据的高度安全。
在“十四五”规划当中提到的弹性计算。云计算最大的好处就是技术速度特别快,所有的内容通过云端计算,比单独用数据中心效果更好。海量计算如何计算、如何处理、如何把业务做到海量弹性计算,需要一些具体的技术。有些云计算厂商,在用云产品的时候有云主机和云服务,可以直接用云主机或者云服务部署我们的应用,现在是非常火的“容器编排工具”,用云的容器编排工具,包括一些云管理平台,应用之后可以做到弹性计算、快速响应用户请求。
去中心化云计算,最重要的是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因为它云计算领域当中非常重要的点。很多人提到云计算、去中心化云计算的时候说的是一个概念,在具体实现的时候有很多底层技术支撑,像容器、容器编排、微服务等等,都是云计算当中要解决的技术。这些内容可以用云厂商的、也可以自己建立,用云服务商会节约很多时间成本,所有的都被开发好了,可以直接应用了。
从用户角度而言,如果要真正用去中心化云计算的时候,还需要云计算公司把技术做成熟了、分布式存储完善了之后再应用。现在概念刚刚被提出,可以先观察技术趋势,关注其发展和变革,最终等技术成熟之后再应用。
9:50 -
10:10
于晓晖 安迈云首席战略官 演讲主题:《去中心化计算构建WEB3.0世界》
谢谢主办方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邀请大家过来一起参会。我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
刚才在下面的时候其实都迫不及待了,安迈云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是做去中心化的云计算,今天特别荣幸来一起分享我们对于《去中心化计算构建web3.0世界》的认知,首先介绍一下我是安迈云首席战略官丁晓晖。
大家最近几年听到最多的就是5G、云计算、AI、物联网在爆炸性增长,每天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内容,为什么会带来这么大的一个需求增长爆发呢?
在我们看来,我举一个例子,可能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在十年前我们想象不到今天的生活会被一个手机带来这么巨大的改变。现在离开了手机就没办法去生存,甚至沟通非常麻烦。
那么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既然坚定的走在去中心化云计算的赛道上,我们不断在思考,十年之后我们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后来发现,十年后我们会走向一个智能时代,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周围,会有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不管是电动车也好,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也好,我们会走向人机共存的时代,在人机共存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这么大的数据需求?这其实是我们先前在推进我们自己业务的时候不断思考的问题。
当然,现在大家都提5G、云计算,这些技术它会支撑未来的需求,但是怎么走到这么一个阶段?众所周知,现在主流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它是由各种各样的公有云计算平台来支撑的,这些公有云的计算平台有一个统一的特征,就是它们是中心化控制的方式来做的,在这种方式,我们定义的是web2.0阶段,是中心化控制的,数据在这里面有时候会有丢失,这种丢失不是技术原因,而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则方面的一些限制。包括它们整个的服务是基于它们自己的各种政策的限制之下来提供的。
这种情况,为我们每个人服务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我们想,你的周围全部是智能设备、智能机器的时候,数据不可得,404被掐断,会带来什么影响?会带来整个智能机器都没有办法去很好的工作。
那么进入这样一个状态,在几年前就有提出来新一代web3.0的基础设施的需要,它需要一个更加冗余的点对点的网络服务,需要更强的数据可得性,以及为AI、智能语意网络服务等等新一代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这种新的、下一代的互联网设施,是一个相对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在这里,它对数据的保护、数据的安全,各种隐私的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是非常大的机会,就进入到了我们希望推动的去中心化的云计算时代。
在这样一个大的市场背景下,我们参考了很多的市场分析机构的数据,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市场的主流,当之无愧的是中心化的云计算,它们占据了非常大的市场空间。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在回顾过去的时候,就有点类似于十年前当智能手机刚刚推出的时候,比如Iphone4推出的时候,是一个诺基亚时代,苹果打电话也不好、发短信也不好、电池也不好,还没有诺基亚的结实,因为那是诺基亚时代,大家每个人的观点、认知,都是我觉得、我需要功能手机的很多功能,但现在大家发现智能手机走遍天下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转变?为什么当时大家觉得苹果手机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又慢慢的去买这样的智能手机?因为这样的转变,它会在不一样的维度竞争。
对手机来说,最核心的功能是打电话、发短信,但这种功能在智能手机时代变成基础功能。对我们来说,我们推进去中心化的云计算,是服务于web3.0的需要,服务于智能时代的需要。虽然现在,中心化云计算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位置,它的市场份额,它的体验,它的功能,都是比去中心化云计算要强,但我们觉得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实是在右边,我们觉得从发展速度来讲,去中心化的云计算进入到快速爆发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随着我们快速进入到一个智能时代这么一个大风口状态下的一个机遇。
这种情况下,整个网络基础设施面临重构状态,基于区块链,它会把整个信息和价值进行融合,因为对于网络可得性、数据可得性,对于安全的需要,会从中心化控制了一个模式,更多的走向一个去中心化分布式的模式,可以看到,我们也收集过一些数据,虽然在现在,去年和前年的数据,去中心化、云计算大概只有100亿美元的规模,有30亿美元,但是它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5%,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下去,我们相信这个规模会迅速,在未来的5年内会超过中心化的发展速度。
在这里面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安迈云做的事情,通过这张图,右边是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分布式云计算的基础设施的供应,在这中间,会通过我们的产品和技术体系把它串联起来,然后输出到右边,输出到左边的范围,左边首先是我们会通过矩阵存储这么一个产品,提到PaaS的服务,通过我们的OpenAPI帮助web3.0应用更好地进入到我们的底层存储的基础设施里面。
在这里,安迈云在各个产业链的环节里都有布局,从最右边往左边走,我们构建了我们的冰河实验室,冰河是专注于分布式存储的实验室,联合了国内众多的科研机构、知名厂商一起来推进社区发展。
在存储领域,我们跟国内的知名厂商一起来合作的,软件领域也是通过另外一个公司来提供软件的。IDC领域,在全国和全球构建了众多的数据中心。集成商和平台是我们安迈云主要的位置,在这里我们会通过算法中间平台,还有通过融合来进行集成解决方案的服务。像德鲁动力和Koda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承载,实际上是智能手机,未来智能时代,核心的智能设备是什么?我们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之后,发现有一种动物的形态,就是狗,它会是一个更容易被很多人接受,而且更容易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载体。
在上个月,发布了,我们和德鲁动力和Koda在智能设备的成果,我们相信未来产业链的范围之内都会进行布局。
在这里面我们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化分布式存储平台,这个平台是我们的矩阵存储,可存储规模达到3000PiB,分布在全球的62个节点,这个节点在欧洲、北美、澳洲,国内这么多的IDC都有,目前已经有很大的存储能力。
矩阵存储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底层构建在IPFS系统上,整个数据的安全性、可得性、可靠性都是突破以往的,这也是经过了非常多的验证的,还有就是整个任务模式,通过区块链的技术,造就了其低廉的成本,这里我们也打造了相当多的工具,能够很好的把web2.0存储需求和web3.0的创新性应用,整合到矩阵存储里面来。同时,它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可以随时扩容的一个产品。
这是我们矩阵存储的产品。
说到IPFS存储,大家总会担心,会不会存一些我自己不受控的内容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观点,因为经常会给别人讲到这一点。这个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类似一个混合云的技术,在你自己需要对自己的数据有一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它就是一个点对点的私有云方式,如果你需要更大范围的用户更容易的接触到这些数据,也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公有云的支撑,从法规角度上,完全符合我们对于这个数据安全、合规方面的一些要求。
通过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特点,在全球都有布局,满足各种各样的备份。同时,基于现在的非常庞大的一个供给量,对于很多行业需要的一些行业数据,也可以提供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医疗、教育等等,这种行业的数据,因为在过去可能是传统的解决方案,但现在来讲,可以通过我们的分布式存储方式来完成这个服务。
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跟众多的生态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包括在存储的PaaS层面,我们跟华栖云深入合作,以公有云服务的方式,对合作伙伴提供存储服务,在企业级的服务合作方面也有诸多的合作伙伴。
比如23mofang,在国内做的是众多的基因检测的数据对隐私安全有很高要求,所以它们通过我们的服务来保持在分布式存储的信息库里面。
还有做自动驾驶的组织。还有司法鉴定的组织。我们帮助各行各业做解决方案,保证他们的数据更好的保存在矩阵存储里。
在这个地方,我稍微想补充一下,因为经常有人跟我们去讨论,你提供的这个分布式存储的技术,对于你公有云的存储到底有什么优势?我能够分享的就是我们的成本优势,但实际上这不是我们的关键。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认为我们提供的矩阵存储,因为供给量巨大,所以我们能够满足很多有基础数据存储需求的用户的要求,因为他们希望找到成本低、技术高、可靠的技术合作伙伴。我们认为这就好比在十几年前,你要求我提供智能手机的服务的时候,你跟我说我的发短信、打电话的功能是最核心的,其实不是。我们最核心、最重点,除了提供传统的基础服务以外,我们还在帮众多的web3.0应用,提供各种各样的创新性需求的落地。
我们深信,未来是一个区块链时代,未来会快速进入智能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各种各样的创新应用才刚刚出来,在去年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区块链应用哪些可以落地,但在去年慢慢大家看到一些技术快速落地,这些创新性应用,未来几年时间内会层出不穷的出现,对这些创新性的应用来讲,它们怎么在链上落地?内容怎么存储在区块链上?我们相信,需要的不是过去存储提供的服务,不是说做不到,而是天生不在一个领域。
这是我们推这个矩阵存储的一个重点,我们希望更好的服务于未来。但因为我们目前有非常海量的一个存储的供应,我们也可以把web2.0上的大量数据存储的用户服务好,未来的时间跟大家一起,在提供好基础的数据存储服务的同时,能够一起探讨在web3.0时代,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我们的服务,更好的为这些应用提供我们的存储价值和计算价值。
谢谢大家。
10:10 -
10:50
王登宇 腾讯云存储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 演讲主题:《COS on CDC:如何将公有云存储延伸到本地机房》
大家好,我是腾讯云存储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王登宇,今天我讲的主题是《COS on CDC:如何将公有云存储延伸到本地机房》。
大家对公有云都非常熟悉,我们现在在全球的27个区域为客户提供服务,其中有62个可用区运营,来为全球的公有云基础设施来服务。
大家都在提产业数字化,企业希望借助公有云来做数字化转型。我们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会把所有的应用放到公有云上去,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数据,有些数据在某些情况下还是要放到客户的本地。
数据放到本地的核心原因有两块:一是数据合规,二是数据本地处理。比如说现在比较火的自动驾驶,其中有一个高清地图的场景,需要本地的数据采集车做数据处理。
行业有要求,这些数据是不能上公有云的,怎么办呢?我们的客户需要数据在本地存储的能力。
除了传统的互联网之外,一些传统行业,比如说制造业,很多的现代化的智能工厂,大量的传感器数据,还有视频数据,这些数据要求实时在本地处理,还包括有些监控数据,如果有异常要报警,对数据要求非常高,我们需要在本地处理完之后,然后结果上云。
大家发现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客户不仅仅需要公有云,还需要混合云。在这之前,我们的一些客户,按照传统的方式建立了自己本地数据中心,比如说采购传统厂商的存储设备,或者有些客户有研发能力,可以基于开源来积累。
几年下来,随着本地中心的存储设备不断增加,会有多家厂商和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会给客户造成很大的运维和管理压力。我们设备出了问题,要自己运维,扩容的时候发现原来厂商的方案没有办法平滑扩容,只能选择新的厂商,那么选择新厂商之后,不同设备间的迁移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包括不同存储设备间的API也不一样,管控也不一样,鉴权也不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企业自身业务的发展带来一个很大的痛点,阻碍了业务创新。
企业需求是什么呢?那就是厂商可以提供一个合规安全的方案,同时降低开发成本,也要求方便业务上云,在云上加快业务创新。
去年,腾讯云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推出了本地专用集群COS on CDC,它部署在客户的机房里,开箱即用。整个设备在设计上,是高冗余的设计,包括电源、网络、交换机,来保证高可靠和高可用,同时客户采用租赁的方式,不需要客户一次性购买,而且整个的托管、运维完全由腾讯云支持。
这个产品提供了极致性的混合云体验,相当于把设备放到机房后,把腾讯云的可用性扩展到客户的机房里。
有了这个产品,数据存储和处理都可以在本地进行,所以它既满足合规要求,又满足业务上低时延的要求。
说到存储,我们今年把腾讯云的存储也放到CDC里面去,在公有云、本地数据中心,给客户提供一套一致性的体验,包括一致性的管控、相同的API、工具,还有一致性的运维、鉴权,确保公有云上的客户和本地数据中心的架构完全是一致的。
设备放到客户机房之后,一定要有一个网络连接,设备跟腾讯云做一个连接,这个是必须的。放到客户机房的CDC相当于腾讯云的AZ,所以说管控运维都是在公有云上来完成的。
我们有两条线,一个是专线,还一个是通过5G网络备份。在CDC内部同公有云的网络是打通的。
在CDC内部对象存储、公有云对象存储之间也是打通的,实现了数据两边的自由流动。
在管控层面,都是通过公有云统一来实现,包括通过控制台去创建,通过控制台去做生命周期的管理、数据的加密。当前,我们的CDC支持的规模是按需定制,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40TB、60TB、100TB。
通过这套方案,数据一直存储在CDC内部,不会离开客户的数据中心。
鉴权方面,传统的方案不同厂家统一鉴权是个很大问题,我们通过公有云统一来鉴权,在各个子账号设定访问权限,哪些可以访问CDC存储,我们要保证CDC跟公有云网络一直连接,基于数据安全性的考虑。如果说网络有抖动的话,我们会拒绝访问,来保证CDC和公有云的安全性。
另外鉴权通过策略统一管理,可以做到对象级的、细粒度的管理。
同时,为了保证CDC安全,我们也禁止从公网去访问。
在运维上,大我们整个机柜放到客户机房之后是锁住的,用户不需要向传统去看、去换硬盘、换网络,所有的工作都是腾讯云后台的运维人员来做。
当我们发现有硬件故障的时候,会告知前台的人员,来协商,在不影响客户业务的情况下上门维护,全过程客户没有感知,客户使用它和使用公有云的感受是完全一样的。
在使用上,我们提供了一致的API工具。目前,我们提供了COS V5最新版本的API,也兼容标准协议,当前公有云所有的工具也一样适用。
我们希望不仅仅是CDC在内部计算存储用,希望CDC可以同公有云服务做联动,包括云上PaaS服务,大数据分析平台、AI平台,提供一套完全的混合云架构。
数据在本地处理完之后,通过数据迁移服务,把需要上云的部分自动上云,利用云上的跨界平台做进一步分析,帮助客户构建一套混合云方案。
举了几个例子。要去创建一个Bucket,我们每一个CDC设备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那么就可以在CDC里创建,后面的上传文件、下载文件,所有的操作跟公有云都是完全一样的。
整个操作过程中,我们会从公有云上做鉴权,保证所有操作都是安全的。
在数据迁移方面,因为刚才提到了整个混合云的特点,就是数据要能够做到线下跟云上的完全流动,所以腾讯云有一款产品:MPS,它是一款完全服务化的数据工具,用户不管数据从CDC到云上,还是云上到CDC,都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数据迁移,核心的点是方便客户随时的在云上做平滑的流动。
腾讯云是想提供云-边-端统一的一套服务,真正的为我们的行业客户提供混合云的存储解决方案。包括生活娱乐、智慧城市、工业、车联网,通过COS on CDC之后,大部分的数据都可以在本地非常低的时延做数据处理,同时把数据结果上云。
因此,我们首先一定要满足数据的合规,同时提供了低时延,降低Devops的成本。在加速创新这一点,我们希望不仅仅是本地,包括云上的客户都能够得到应用。
随着COS on CDC的推广,腾讯云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区域,提供存储服务,希望能够为全球的客户带来颠覆性的一种使用云的模式,使服务无处不在。
今天就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10:50 -
11:10
李向辉 京东云资深架构师 演讲主题:《京东云原生探索之路》
我是京东云资深架构师李向辉,分享的主题“京东云原生探索之路”。
京东云聚焦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超大规模的公有云,连接透明的专有云、多云一致的混合云。京东云极致的可用性和安全保障、软硬一体化的虚拟化技术、混合多云的云原生平台建构,为全国42个城市提供运营保障。
2014年开始,在京东体系内全面推进云原生业务的体系化;在2015年双十一和6.18期间,在线业务全面通过容器化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2016至2018年,针对内部平台进行打磨,构建了全生命周期PaaS平台,提供代码构建到开发一体化的服务流程。2018年,由于业务快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调度平台,通过对用户业务的画像进行业务的智能调度,实现了降本增效目的。
针对多年业务场景实践,京东构建了以应用为中心的PaaS平台-京东云云舰。京东云云舰是云原生混合多云平台,为京东零售/物流/科技提供统一的容器运行环境(JDOS),PaaS能力(T-PaaS)和应用开发运行平台(APaaS) 。
得益于大规模容器等方面的实践,京东云混合多云平台提供了一致性能力;得益于网络计算存储的统一抽象,提供了企业级的稳定性。所有的业务都经过了6.18、双十一的验证,提供完备的技术平台能力。
通过对底层数据中心计算网络存储的抽象,提供了资源调度应用管理平台,能够对业务进行亲和性、反亲和性的调度,基于业务高峰进行智能化的调度。
在此之上,京东云将业务系统分为三大类:一是业务系统的无状态应用、二是基础数据库和中间件、三是在线与离线的计算系统。
借助跨云跨地域统一管理平台,利用API接口,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监控、统一运维。京东云管理着两百万的容器数量、管理着一千万家左右CPU,而混合多云系统跟传统的IOCDP的区别在于,能够让用户结合自己所在的云地域基础构建逻辑地域,向使用容器平台、使用云平台一样体验使用容器化的技术。
京东云混合多云平台实现了六大方面的K8s引擎增强:
1)多集群管理:支持根据用户的配置自动部署京东增强的Kubernetes集群,支持纳管客户已有标准Kubernetes集群,为用户提供公有云托管集群、私有云平台托管集群、基于物理机的非托管集群、基于虚拟机的非托管集群。在管理方式上,提供直连模式和代理模式。
2)阿基米德调度:一是基于预测的智能调度。依托京东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对应用的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画像统计,并能对应用的未来资源使用情况进行预测,将在线与离线应用合理的进行混合调度部署。二是基于监控数据的精准驱逐与碎片整理:由于不同批次采购的服务器规格性能不同,通过批处理任务进行统一填充式调度,以达到资源碎片的填充利用和资源的时空复用的效果。三是调度器仿真系统及回放功能:通过模拟器+线上数据回放,对调度请求进行仿真模拟,形成新的数据建模,并优化调度方案,为智能调度提供更优方案。 经过智能调度技术,在双十一期间整体CPU峰值利用率达到了47%,统计方式是把数十万台服务器每5分钟打一个点,能够做到整体利用率达到47%,双十一通过模拟系统可以看到整体的数据中心能耗降低了17%,IT基础设施采购成本降低2.8亿。
3)增强型运维能:自愈性基础服务能够生产过程中进行自动故障排查与恢复,高可用架构确保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能够自动检测节点故障,实现自动化运维能力。
4)超大规模集群:单集群1w+节点,集群具备弹性伸缩能力,支持增强型驱逐机制。
5)应用负载管理:支持IP保持、增强型资源预留、指定容器扩缩、增强型原地升级、原生驱逐开关控制、Bigdata on jdos。
6)网络和存储优化:网络方面,支持Vlan、 Calico、Flannel、SdN、QOS、限速等,提供优先级调度和访问策略;在存储上,支持分布式文件存储、块存储、lvm。
在业务支持方面,第一类业务是支持京东集团内部、第二类支持公有云业务,传统的PaaS接入底层计算网络存储的时候,每一类PaaS都需要跟计算、网络、存储进行对接,理念是做统一技术的PaaS平台对业务进行统一的对接,这样可以减少有状态应用在云上的使用。
基于提到的云原生平台,将所有的PaaS应用通过相应的形式进行容器的迁移,目前基本上把京东集团内部16大类的PaaS全部进行容器化应用改造,迁移到云原生系统之上。技术的特点方面,支持公有云、私有云、虚拟化的环境,把差异性进行统一的屏蔽,再对基础设施进行抽象以后做到多集群的统一管理;企业级,所有对外提供PaaS能力都基于内部实践有丰富的日志监控和完备的数据恢复的能力。
以数据库为例,将数据库支持数据高可靠,能够支持用户自动手动探索扩缩容,让用户进行访问,提供自动化的运维能力,基本上所有的业务都是通过类似这样的方式,利用整个弹性能力,做到PaaS弹性的拓展。
数据库、中间件、集团其他的业务都通过PaaS柔性化的方式进行迁移改造,目前做的第一是运维产品化、IPV6的支持、监控报警。
京东云舰APaaS应用开发平台,整个业务应用是以应用为中心,基于微服务在混合云场景下提供一致的部署和运行环境,通过了信通院最高一致性认证的测试。核心模块是整个覆盖了云原生八个大的模块:首先怎么把云原生应用进行迁移到APaaS平台,通过CICD中心将代码开发、编译、测试、自动化部署通过统一的管理方式提供自动化的一站式的监控平台,在CD方面结合开源和内部服务发现机制,对整体业务系统进行三个方面的抽象:应用管理模型、应用配置模型、应用发布模型的抽象,构建了完整的发布、更新整个生产的流程,做完项目管理、需求管理后核心的问题是要做到研发,通过每个应用系统的核心指标,建设实施平台,最终定位到针对在每一个项目的开发周期,最终驱动研发的实践,让研发效率更加高效。
案例分享:
案例1:客户工业互联网项目构建构建自主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助推新基建、开辟新赛道、新动能,在此基础上探索跨行业、跨领域的融通发展,催生从消费领域到制造领域,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扩张的新业态,从而助推跨领域、跨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京东云为客户提供混合多云解决方案,在中心区域构建管理集群,通过k8s多集群管理模式管理客户多地的基础设施,提供统一的容器运行环境和devops能力。
案例2:客户是一家航空货运服务提供商,提供航空货运、现代仓储、供应链、电商贸易业务的技术支撑;
京东云为客户提供混合云解决方案,支持混合云架构、云原生的技术中台,实现底座的统一以及对物流相关版块需求的产品化输出 。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11:10 -
11:20
胡毅 51CTO高级副总裁 《分布式洞察启动仪式》
各位来宾、以及媒体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用户尝试用“云”来解决传统线下场景存在的难题;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更是在数字化转型的关口,搭上了发往“云上”的“高速列车”。
在云计算的演进过程当中,经历了1.0时代专注于基于虚拟化的基础设施即服务, 2.0时代的云原生服务,如大数据、AI/ML、可伸缩中间件服务,以及基于容器化等概念的开发。 那么,新一代云计算,将会走向哪里呢?
51CTO基于对云计算领域的长期洞察,结合头部云计算代表企业的产品、技术特征与演进方向,发起了《数启创新 云触未来!新一代云计算技术洞察》,从云计算发展现状、云计算技术综述、中国主流云计算厂商技术解读、新一代云计算技术分析、云计算未来展望五大维度,全面介绍云计算的起源、技术演进、发展过程、未来趋势等等,为企业上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
在此,我宣布,《数启创新 云触未来!新一代云计算技术洞察》正式启动!
14:00 -
14:10
贾昊 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秘书长
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本次大会,我谨代表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向本此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的浪潮下,数字中国建设重点围绕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三个领域发展数字生态,数据成为基础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过去的一年,面对疫情的冲击、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形势、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国家乘风破浪、砥砺前行,成为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这离不开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代表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支撑。
今年发布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围绕“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明确提出: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北京市打造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已拥有小米、百度、京东等一批领军企业,培育了字节跳动、旷视、第四范式、地平线等一批高成长独角兽企业,形成了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核心算法和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体系,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据统计,2020年中关村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超过1800亿元,同比增长9.8%,相比于2016年产值增长逾一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4%。中关村彰显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以来,设立了包含数字人、XR、RPA、信创等13个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联盟与上海、杭州等多地政府展开交流合作,主办并协办了多场产业大型活动,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舔砖加瓦。
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首的新兴技术产业,正在以无法预期的力量推动着企业创新与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区块链底层技术+云计算模式形成的“去中心化云计算”在产业政策导向下也已成为了另一种云计算形态。在云计算步入第二个发展的10年,“去中心化云计算”可能将成为新的云计算形态。有不少项目或企业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今天很高兴看到华为、浪潮、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安迈云等国内科技领军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新的云计算技术,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希望在今天的大会上看到更多的技术创新,及云计算驱动下的产业发展未来形态。同时,也欢迎各位同联盟一道,共同为我国人工智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助力。
谢谢大家!
14:10 -
14:40
卢尊 腾飞资本投资总监 演讲主题:《去中心化的价值与意义》
大家好,我叫卢尊,是腾飞资本的投资总监。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向各位专家请教、学习。同时,能够作为与会者抛砖引玉,分享一些浅见,也让我深感荣幸。
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去中心化的价值与意义。对于这个话题,我想不同身份的从业者或相关人士,都会有不同角度的解读与思考。作为一个机构投资人,我仅从投资的角度表述一些我们的思考与探寻,也希望能够和大家讨论,向各位专家、业界同仁多多学习。
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个自我介绍。我们公司叫做腾飞资本,成立于2016年,是海淀区混合所有制试点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并结合我们在城市大脑、军民融合、自主可控等应用端的产业资源,进行覆盖天使、VC、PE、非公开的全产业链投资。目前在管基金主要包括海淀军民融合基金、中关村前沿技术基金、协同创新基金、城市大脑创新基金等。同时,我们即将成立一支新基金,将以直投+母基金相结合的方式运行。
我本人17年3月加入公司,目前负责投资二组的相关工作,主要精力在信息技术和材料相关领域,主导投资的项目涵盖了仿真软件、存储、云GIS、显示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细分赛道,目前已有1家通过上市实现退出,3家在IPO申报过程中,3家进入了后续轮次融资。在云计算以及相关联的物联网等领域,从操作系统、软件平台,到终端应用都有所布局。
近年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从我们工作的角度来看,要深入理解云计算等各个产业的发展,就不能仅仅是按照一个单一的产业领域来看待,而是要在新基建和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紧密结合。对于新基建及数字产业的规划,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基建一书中做过一个概括,我个人认为对于指导我们开展工作很有价值。其中归纳了新基建的八个重点方面,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以及固定宽带和重大科技设施,并列举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如操作系统、边缘计算、区块链、网络安全等等。
从新基建大的构成及各领域相互关系来看,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5G网络的连接与承载。同时,云计算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之间又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另一方面,云计算也是带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纽带之一,对应用端各个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是新一轮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之一。
结合去中心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包括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存储、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都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也是目前我们在投资工作中已经有所尝试有所布局的几个细分赛道。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在当前科技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有几个观点是值得持续思考的。首先,5G等基础技术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各个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无论是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还是城市大脑各项应用的建设,都离不开基础通信设施的支持。其次,当前各个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一产业或单一技术的体现,而是多种技术交叉叠加的结果。多种技术的相互结合又会催生出很多未知的新生产业需求,进而又会促进原有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新的技术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终端应用的需求,把握最终需求的发展趋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研究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路线。
结合云计算产业来说。云计算的基本特征、服务模式和部署模式已经被广为所知。从我们接触到的情况来看,目前更多的发力点可能集中在了混合云和PaaS层面。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政企数字化建设逐步深入,加快带动了云计算产业各环节的发展建设,从上游核心硬件的研发、中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下游应用的拓展以及相伴随的云安全需求,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领域。
而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也和其他新一代泛在智能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多种技术交叉叠加,多个产业相互融合。
从大的计算发展周期来看,当前信息化发展阶段已从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物联网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四所大学的超级计算机开始采用TCP/IP协议联机,正式拉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序幕。经过60余年的发展,设备网络互连已从大型计算机时代发展到个人计算机时代,我们现在正处于移动计算时代和万物互联时代的过渡阶段,联网的要求由之前的“人与人”相连转变为“人与人”及“人与物”相连。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我们今天看到的云计算、物联网、城市大脑等各个全新的产业领域。
以物联网为例。近十年来,全球PC和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百万级别,而物联网的设备连接量达到了百亿级别,物联网因其应用广泛性、用户友好性、生态完整性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对网络连接、数据传输、存储、操作系统、传感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应用需求。在带动这些领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物联网的发展速度。
比如物联网的海量终端上,硬件成本问题永远是重大考验之一。通过亿欧的数据统计我们能够看到,微控制器(MCU)、MEMS传感器和无线通讯模组成本在逐年下降,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成本端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联网化、数字化发展越深入,中心化云计算在成本和安全方面的挑战就是凸显:如果说云计算相对于本地部署在成本上有巨大优势,那么当联网化、数字化发展加深后,复杂计算、大规模计算、海量数据存储等将同样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如城市大脑或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不得不在云计算上投入巨大的存储、计算和安全成本。而去中心化云计算采用的是分布式、不需要大批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存储和计算节点,在成本和安全性上都有较大的优势。更进一步来看,由于去中心化个体节点、充分细分的技术特性,当需要将存储和计算规模扩大时,在边际成本上也将变得更低。
为此,我们结合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在上游操作系统、中游分布式存储、下游城市大脑应用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投资布局,以期能够将去中心化的技术趋势深入落实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
我们在2020年参与了上市公司同有科技的非公开发行,一方面是通过我们基金的产业资源,与同有在各个应用产业中产生协同作用,共同拓展市场。同时,也通过资本市场从终端需求出发,在分布式存储的细分赛道上展开投资工作。
在下游终端应用层面,我们也参与了海淀城市大脑产业的建设工作。与中科大脑公司一起,从云边端一体化协同出发,面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的拓展。
除了云计算,我们也在边缘计算、隐私计算等领域进行了尝试并在不断学习。在边缘计算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工业化制造、互联网医疗保健、智能运输、环境监控、游戏等应用场景中,我们可能面临着数千亿美元的市场机会。
从国内的部署情况来看,目前处在初具商用规模的阶段。
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仍处在建设投入期。
在投资布局上,我们选择了从分布式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这一细分赛道开始进行尝试。
我们投资的中科海微公司一家智联网边缘计算服务商,以其自主研发的“Seaway海微”操作系统为枢纽,为用户在开发和部署时提供更为高效灵活的“端-边-云”一体化简洁模式。也是去中心化的另一角度的实践。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分析,有很多不准确不完善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这是我的联系方式,非常期待能够和大家进一步交流。谢谢。
14:40 -
14:50
董伟 “分布式智囊团”成立
去中心化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云计算的发展方向,是Web3.0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更好的推动分布式技术的发展,驱动分布式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快速应用落地,由51CTO发起,浪潮、阿里巴巴、安迈云、Datenlord企业的嘉宾代表,共同参与的“分布式智囊团”,将在此次大会上正式成立。
该智囊团将为新一代云计算产业带来前沿的技术分享,为想要了解分布式云计算以及分布式存储等技术的用户提供帮助。未来,还会有更多针对新一代云计算相关内容的主题演讲以及沙龙活动,帮助技术用户深入了解新一代云计算的发展与落地。相信该智囊团的成立,将会促进新一代云计算更多的技术落地,探索出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迈进新一代云计算领域,推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浪潮存储资深架构师叶毓睿、阿里巴巴高级技术专家梁海舰、安迈云首席战略官于晓晖、51CTO高级副总裁胡毅、Datenlord 联合创始人施继成登台,共同参加“分布式智囊团”成立仪式。。
请各位嘉宾将手放到我们的启动按钮上,现场的各位来宾,让我们一起倒数5个数,共同见证“分布式智囊团”成立仪式。。
5、4、3、2、1,“分布式智囊团”正式成立!!
14:50 -
15:20
施继成 Datenlord 联合创始人 演讲主题:《DatenLord高性能云原生存储》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借此机会来跟大家介绍我们Datenlord云原生存储,我叫施继成,是Datenlord联合创始人,在开源领域我也有多年的经验。
我们最开始上云的时候大家都是怎么去做?都是到云厂商租一个虚拟机,后来觉得太重了,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更轻量级的,有一个去部署和维护的架构,于是大家想到了我们为什么不用容器去做?有了容器技术,大家觉得为什么要把我们的(A)打造成非常的(B)部署到我的允上呢?我们要拆分进行连接,这样小节点的问题不会影响大的运行,这也是我们几年前一直提的“微服务”架构。
随着近两年有一个概念越来越火,叫Serverless,所有的云用户都不再关心Server在哪里,用户只关心他的(A)怎么去能够完成它的任务,更加关注于自己的业务,这就是未来的云计算的形态。
随着云计算形态不停迭代,有一个问题,就是云数据访问的问题,如果出现了跨云数据的访问,我们怎么能够更高效的拿到跨云数据?这个一直没有拿到很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先举个例子,去看一看Serverless是怎样一个架构。这张图中展示的是AWS上面如果部署一个Serverless应用是什么样子?每一个彩色方块都是一个单独被打碎的方形Block,从输出数据到产出结果,一个从头到尾的流水线,这个时候你发现用户并不关心到底跑多少的(In)在上面,用户服务会随着(R)增多而不停的掉数据。
这个过程当中,用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我的(A)为什么要跑到云厂商上来?我为什么要绑在这个云厂商上来?如果有其它的云厂商更便宜、更好质量,我为什么不迁移?
在(C)场景下,我们还需要去做(P)操作,那随着Serverless时代的到来,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管理一些简单的方程,就能够管理我们的(A),这个时候用户就越容易的有这样的倾向,我要把我的(A)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而不是由于我的数据放在哪里,我的(A)就跑在哪里。
这样就引出下一个问题,要用到多云的架构,多云架构,这两年的调查报告,企业IT在上云的时候,大家都想要去做一个多云,你可以看到占具体部署的企业IT部门都想有一个多元架构,包括了多个私有云、多个公有云,甚至混合云,包括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情况。
在这样一个多云的架构下,它们用来做什么?一般企业用它做云的备份、容灾、归档。在这个领域里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这些数据,我怎么能快速的访问?我放在多地方的数据怎么保证一致性?我数据传输过程中有没有可能出现(D)?我的数据内容有没有可能泄漏出去?我的数据是否安全?
这样我们看多云解决的痛点是什么?解决痛点的时候我们面临哪些问题?在多元场景下,可以看到有多个云厂商,有私有云,大家面临一个问题,访问数据的接口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异构,我们数据的存储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数据访问的速度也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访问本地的数据和访问云的数据,速率也是不一样的,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克服在多云上的一个困难。
随之带来的好处也很简单,我们不会强制的被绑定在一个公有云的提供商上,那其实在产业里,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为是叫供应链的安全,如果你们所有的数据,所有的(A),所有的方程都绑在一个云厂商,那你其实是整个被这个云厂商所绑架的。
单上多云架构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计算和存储需要做分离,那么计算存储分离的时候,要做数据的统一管理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那怎么办呢?
在这边,我们还可以更加细化的看一下,我们还会面临一些更细致的问题,比如我们会出现硬件异构的问题和软件异构的问题。硬件的异构包括CPO的架构不一样,指令级不一样,大家会说这些操作系统内核帮助你解决问题,但针对于特殊的外设,比如说得数的智能网卡,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一个我们内核不能解决问题需要解决特制的(Diver)解决这个问题,软件就更多了,每一家的私有云部署的软件都是不一样的,会有不同的依赖度,有不同的版本。
这个问题在混合多云上可能更加剧,这些细致问题总结一下,就会变成跨云场景下很难弥合。我们Datenlord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给用户提供了什么方便?
首先,我们在接口上做到了统一的接口,让用户可以在仿佛访问本地的数据的时候,就能访问到存储在远端云上的Data,数据相对统一。那么我们都知道,访问云的Data永远比本地的Data高,就要对它进行加速,在软件层面上,我们采用的是(C)技术,我们会尽量的避免浪费时间,让更多的时间真正的在处理数据。
同时,还会采用一些硬件的加速方法,来提高在网络间的数据传输的速度,最终达到我们去访问远端数据的时候一个非常高效的情况。
这边,详细的介绍一下,我这个内核旁路的问题。我们的操作系统内核,帮大家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大家解决了抽象层,让大家更去关心的底层的硬件是什么样子的,但这个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在于它有一个抽象层,包括系统本身的调度,包括在用户和(K)之间进行数据的拷贝,大量的访问代价都会造成我们访问数据的(S)提高。
我们就在这里做优化工作,让即使在本地的访问也做得更好。
我们采用了I/O接口,还定制了一个内核的模块。
通过软件硬件的结合方式,我们大大的提高和访问数据的效率。
除了这些软硬结合的情况,我们还有一些在硬件上的探索,首先是一个片上系统,我们知道CPU是一个兼容的初级里,大家把常用的逻辑放在CPU上,正因为非常兼容,并不高效,所以我们把它放到特定的芯片上,比如说举个例子,网络协议的卸载,我们把协议放到了芯片上,我们的数据的加密是有压缩,以及可以去做一些纠正等等。
这样就是我们一个片上的系统,能够在之前的方案上,进一步去对我们系统做专项优化,达到性能提升。
在分布式的系统上,大家很容易的就发现,我分布式必须保证某些及其宕机的时候这边不能宕掉。
我们在做系统开发的时候,系统架构能够变得更加简单。
我们开发分布式应用的时候,做了冗余的设计,是为了弥补如果一台机器宕掉了,我在非意识设计的时候有更强的假设,就不需要做冗余的设计。
总结一下,利用上面的那些技术,我们开发了一个Datenlord多云数据统一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访问数据的接口是统一化的,并且访问数据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我们还针对特定的场景进行优化,比如说刚刚提到的Serverless这样的场景。用户在做多云的时候,大家都想用多云做容灾的事情,我们不想因为有一个云的失误导致我的业务会宕机,即使比如说像现今最大的云厂商AIWS,在上面跑的云厂商都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所以你在多云上部署就会有这样的好处,我们这样的一个备份,也做到静止时的备份。
你有一个数据库,它会每天拷贝传到备份的地方。首先它是非耦合的,第二它的数据是一年前的数据,还是不够,所以我们的静实时的数据恢复,就能帮用户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了这些东西之后,我们最后帮用户达到了什么?帮用户摆脱了针对于某个云厂商的平台的绑定,没有这样的绑定,用户使用的云才是真正的云,它可以在云朵当中飘来飘去。
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用的是开源的心态去做,基础设施的软件如果不做开源是没办法做好的,一家一户闭门造车是没有办法做好的,所以我们的软件是完全开源的。
除了软件,我们还积极参与自主芯片的生态,看能不能做加速,特别是低功耗的国产芯片,虽然在做通用计算的时候性能并不那么好,但在存储领域有可能发挥出一些潜在的性能的优势。 最后,想强调我们这个系统是自主研发,我们并不基于任何一款国外的系统,当今国际形势下,只有真正的自主研发,才有真正的自由,猜有真正的Open。
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的分享,这边有一个二维码,如果大家在我们的开源项目有疑问,感兴趣,也欢迎各位提出来。
我们的主项目的地址,大家可以上去看看我们的产品,如果喜欢大家给我们点个赞,谢谢大家。
15:20 -
16:00
圆桌 新一代云计算新形态
接下来就是圆桌环节,有请圆桌环节的嘉宾上台。
主持人:近期大家谈的一个热点词叫“去中心化”,接下来想请大家聊一聊大家各自在去中心化当中的价值和意义。先请贾总。
贾昊:我觉得去中心化,应该是后面的一个云计算,新的一代。现在随着整个技术的发展,大家对于云安全,对于数据的安全,包括你的所有的流程化、可视化,都有一些很核心的需求,这样来说,去中心化一定是一个趋势。
包括去中心化在安全,在整个的这个安全,包括一些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推动了技术的完善,区块链的安全包括数据可靠性,这些都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没错,去中心化在多个领域都有非常好的应用。接下来请卢总来分享一下他在这块的看法。
卢尊:感谢主持人。刚刚有提到,从我们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在中心化的部署的情况下,对计算和通信负载的要求会随着未来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张,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相关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的新生应用场景,对于时延的要求,对于可靠性的要求会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这些应用场景的发展,从秘书长提到的安全角度考虑,效率各方面角度来考虑的话,计算负载向中心化的发展是有一个趋势,从国外的一些案例,我们给到的美国的(阿尔法)这边,分布式的智慧跟决策的系统,所以不管是我们民用的领域还是军用的领域,这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都是大的趋势,就是我们的观点和分享。
主持人:因为做了分布式之后,最明显的一个效果就是它的决策不需要再回中央去交互,在边缘就可以做一个交互,对它的时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节约。下面请于总。
于晓晖:为什么要做去中心化?我们对这个议题也作了很多思考,我们现在所处的技术时代,就是在中心化控制下的时代,这种时代发展下去,我们自己觉得,在市场中继续发展下去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从整个时代发展的节奏来说,到现在为止如果不做去中心化,在创新上,是很难有一些大的突破的,在技术上也不足以支持越来越庞大的需求,在市场上也很难做到开放,兼容并蓄的去进行多样化的发展。
这可能是整个时代发展的阶段,我们对去中心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认识。
不得不说,另外从我自己个人的观点,也曾经思考这个问题,我原来对科技的发展是偏悲观的,因为越来越中心化的话,就意味着整个事情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是中性的,但所有的技术都受到资本的限制,必然走到不可控的情况,这样就缺乏制衡。
那技术的发展,它是突破,然后再就是调整,先前中心化控制的技术,应该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非常极致的情况了,需要做调整,那就需要平衡,平衡目前来看的话,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路线,相对来说,我们认为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主持人:感谢于总的分享,很荣誉就把分布式去中心关联到了自己的资本领域,也非常的精彩。接下来有请叶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叶毓睿:我非常赞成于总提到的。这个制衡,实际上跟我上午做的分享是类似的,就是上午提到有一块,我们问这个Airbnb和滴滴顺风车,如果我们用经济学原理剖析的话,就是我们所提到的所有权、运营权以及使用权的分离。这个分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当于各自有一票,然后在这当中起制衡作用。
如果三个权利都在一个组织或者一个个体手里,我们很难制衡它,通过三权分制的情况可以做一个巧妙的平衡。
我记得ETC曾经有一个阶段,大家知道网络里算力超过了51%,它是有篡改的可能性的。后来我记得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事件,好像是国内有一个组织,它的算力是接近百分之三四十,后来很有趣的是什么呢?它逐渐缩减了这个算力。也就是说,它希望维持大家对这个网络的限制,这里你会发现什么?整个的机制,它其实有一个巧妙的平衡,因为谁都不希望这个生态崩塌,那么这样的一个机制,包括我上午提的三权分制,我觉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去中心化,这四个词翻译过来已经深入人心了。但从我的角度讲,可能用别的词是不是更适合?比如说非中心化或者多中心化。
原因在于,即使是你刚开始的这个设定,但是后面随着市场的驱动,可能会有些变化,这个变化当中也可能会形成新的一些局部的中心化,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比较好的就是我们所提到的有一些制衡的机制,使得它不过于去往一个方向去发展,所以这个是关于我对去中心化的观点。
主持人:叶总讲得非常好,从制衡的角度。其实去中心化在我看来,很像数学里的幂次的感觉,慢慢的讲一部分的资源集中到那一小拨人里,所以大家喊要去中心化,打破集中,然后又形成新一轮的,大家在不断的去中心化和集中的漩涡当中,不断的循环,可能会一直循环下去。
随着去中心化这个话题跟大家讨论了很多次,我们一脉相承的会有分布式的技术出来,比如说在存储里面,大家会提分布式的存储和分布式的云计算。
我首席有一个报告,就是信通院在白皮书2020年里头,将分布式云计算看作是一种新形态,以正式的状态来提出这个分布式的下一代的新一代的概念,让大家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接下来我想请大家站在各自的角度上,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相较于集中云计算,大家觉得分布式的云,会不会程度趋势?如果会的话,您觉得会有哪些优势呢?
贾昊:大家听一天了,讲的都是分布式的云,分布式的云是一个趋势,大家从“十四五”规划来看,2025年核心的增长,GDP里7.8%到10%。包括现在分布式会把整个的数据作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体现出来,包括现在分布式云计算的一些安全、价格低廉、高效,也是首选,所以它一定是很重要的一个趋势,包括现在整个的这个分布式云来说,它的整个的特色也是很好的发展。
卢尊: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更多的可能是将关注点放在了需求端,如何来满足我们的终端的需求上。上午也提到了,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产业和服务,包括新技术的出现。在这种机制下,进一步满足我们的需求,现在连网化、数字化的背景之下,发球,目前是呈现出云边端相结合的方式,在端侧大量的相应需求出现,应用场景有同样的需求,只不过有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分布式技术的出现,会非常好的满足我们新生的需求,这个角度来看,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趋势,对我们投资机构来讲也是一个重点的领域跟方向,这个是从我们的工作中的经验冻结。
于晓晖:我很认同刚才卢总说的需求。目前,解决整个需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心化的解决方式,一种是去中心化的解决方式。现在大家把去中心化的云计算拿出来说,从我们角度来讲为什么是趋势?因为整个需求在爆发。
大家知道,去年国家新基建做了那么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接下来我们面临的是万物互联,一个AI,还有物联网,各种各样的智联设备,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以为着产业大爆发。
那么这么风列需求的大爆发,必然要有相对应的技术去提供相当的解决方案,那么你能选的就是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
如果中心化的解决方案能把这些事情全部做好,那自然而言没有去中心化的事儿,现在中心化的解决方案,还不足以完全解决这样的问题,不管是从整个服务的可得性,从成本的角度,从灵活的部署等等各种技术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其实都需要有另外一种解决思路。
那对各个方面的专家,各种行业和公司,最终就会选择去中心化的发展方式,认为这个阶段,这种方式,可能会更适应接下来的整个需求的爆发,所以说实际上是大的市场环境选择的发展之路。
这个角度,我们的选择也是去迎合市场的发展。这是我的看法。
叶毓睿:首先我很赞同前面三位嘉宾提的,我们其实会看到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实际上是可以长期并存,在不同的场景。
以浪潮信息我们自研的集中式存储、分布式存储为例,确确实实,从我们市场营收来看,增长非常迅猛,远超于分布式的增长。
但我们还是看到很多的用户需要集中式存储,集中式存储在过去30年有它的特定,比如稳定性、可靠性,两地三中心的容灾,做得非常杰出。
所以我观察到有一些用户,尤其是金融、电信,核心的交易系统,仍然首选的是集中式。那么在非集中的数据里,考虑到了分布式存储,因为它是有弹性拓展,这样的例子可以用来去抵御我们现有的,当我在谈中心化的计算以及去中心化的计算,它是类似的。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属于像这种双十一或者618,它其实需要有快速的响应,而且有高可靠的保障,这样的应用在很长时间里一定是中心化的云计算。
主持人:为了提高冗余性,可能会做去中心化的能力在里头。
叶毓睿:对。一方面是性能,还有一个是,我们这些,不管是ToC、ToB,有些时候它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公司或者官方的权威机构,信任本身是在的,这个时候不需要以算法或者数学为依托的其它的现象,也就是说本身已经足够的加强,那么其它这些算法或者数据的依托只能是补充,大家是弱相关、弱相连的,大家彼此不是那么熟的时候,我们再拿算法或者是数学作为性能依托,那它非常适合场景,所以其实是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云计算的平台。
再响应你刚才的那部分,冗余性,我建议大家可以看一下以太坊的创始人,我是非常欣赏他对去中心化的剖析,他从三个层面,一个是叫做架构的去中心化、还一个是组织的去中心化,以及逻辑的去中心化。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云计算的平台,实际上我们去观察,它也不完全是集中式的,它也是分布式的,它在地理上是分散的,这种情况下它也做到了架构上的这种去中心化,它带来的好处,我不会因为一个城市的例证或者灾难,导致我中心不可访问,我们该有AZ区域,当然这个层次是架构的去中心化。
再往上走,是组织的去中心化。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我在这里的所有权和运营权是相分离的,如果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可以做到架构的去中心化,做不到组织的去中心化,如果我们把权利进一步剥离的话,就有了组织的去中心化,它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制衡的作用。
举个例子,以太坊,包括其它的公链项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你发现并不是那些程序员说了算,其实有些时候是共同投票的,是有一些组织、建设者、程序员,甚至还有其它的一些群体共同来参加,那这样的话,有可能它发展迭代得慢,但是它可能比较稳健的往前行走。
在这里,我们很期待的去中心化它到底干什么?如果说解决性能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不要做这个事。之前有看到项目说我能支持几万个TPS,有吹得更高的到千万TPS,其实我看来没有太大价值。为什么?从区块链来讲,或者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看,解决的不是性能问题,而是信任问题,如果能够在信任上加强,这就凸显了它的很大的意义。
主持人:管理当中有一个定义高(C)定律,它的意思就是说我的技术什么样,会导致我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反过来说我的组织结构什么样,会导致我的技术也会向这个方向去演进。它这里边有一个例子,因特尔当年说看起来是芯片,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分得很好,但回看组织结构跟我的模块划分非常非常相似。
大家都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包括于总,包括叶老师,大家在迎接这一拨浪潮过程中,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未来我的企业随着分布式不断的演化,我按照(康威定律)的影响来推动组织进步,大家有没有做好这个心理准备?
于晓晖:关于组织结构的调整,叶总说的这个话,我们提到去中心化的时候离不开一个词叫区块链。去中心化意味着一种新的方向,那么这个新的方向,其实就是在整个的基础设施里面的话,作为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承载。
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意义结构的重组,你整个意义控制环境已经分配下去了,所以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利益分配体系,把整个的从组织上、技术的安排上、架构上,都可以安排得非常好。
但有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要迅速形成规模和生产力,你要打破原来的话,其实重建一个是很难的。那怎么去打破?又没有一个引流的,整个过程,原来的控制环节破坏了,所以这时候,大家发现区块链可以比较好的,为什么?去信任结构了,去中介结构了,不需要构建信任,信任通过规则,非常好的把这个信任,就是通过它的规则非常好的传递出去了。
这里面,通过价值,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结构,承载下去了,信任通过它的这个线上的代码与法律的规则大家都非常认同,传递下去了,又形成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的再造,那就不是公司制的,是社区制的,大家去做贡献,散播自己的影响力,获取更多的共识,这个过程当中迅速的凝聚成一种新的信用,它去支持新的领域的快速发展。
通过区块链的诞生,我们在工作过程也希望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基于自己的利益形成意见,大家整合,来散播出去,而不是说原来的就一定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小团队制订下来的,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它贯彻下去,才能更好的区信于人,因为区块链作为价值再塑造,重构整个价值,信任是最核心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讲互联网往下发展,讲安全、讲信任、讲隐私,有的时候是不信网、不连网。
主持人:做了非常好的延展,不光从企业内部给大家分享了作用关系,还把基础社区,其实这块也需要很好的进化和规则,去把它管理起来,然后彼此间也会有很好的互动,叶老师从您角度来聊一聊互动关系。
叶毓睿:确实,于总刚才的分享有些启发,比如说他提到这个,从我的解读,我们其实在面临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很多的刺激要素,那么怎么样很快的去响应它,并且快速的做决策、做决定?
其实在中心化的这样一个控制系统,不是说不能做,但是它有些时候响应会比较慢,那有些时候可能慢就会造成很多的一些问题,不管是事故,或者是在商业竞争。
于总的分享,我想起了两本书,我比较推崇的,叫(凯伦凯力)写过一本《科技要素》和《失控》,可能预示着我们未来的发展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分布式,一个是自组织,这个分布式不仅是我们的IT分布式,而是整个的自然,包括这些动植物生物的演化,实际上我们这里去看,如果我们把科技看成一个生命体,它从一个婴儿出生,逐渐的长达的时候,它会要什么? 同样的我们去思考,如果把区块链看成是一个生命体,它会要什么?它会一层一层往上发展什么?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就是分布式的形态,以及自组织的形态,是天然而来的,它是复杂环境中呈现出来的,它会面临着原来的这些储备、知识、经验无法应对的一些新的情况。
那样这样的话,在很多散落在不同地方的小团体、小组织,应该快速的去响应,从而很好的面对它的发展。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把区块链看成一个生命体的话,它其实是整个数字世界的基石,这个基石,去奠定一个可信任的环境。
那这个可信任的环境,它怎么生存?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所待在的实体的物理世界,还一个正在成长的很小的虚拟世界,一个数字世界。
我们观察到的,像ETC这样的东西,相当于在ETC里我们做的这些动作,就类似于在这个实体世界里,把能量,通过这种形式转换为区块链的一个基础。
就好比我们看到太阳,我们做这个事情,能够万物生长,归根到底是来自于阳光的滋润。同样,到了区块链的生命体里,阳光注入了以后,能量的转化有多种形式,比如说风、水、电、雷,这可能就形成了区块链里除了ETC以外的这些公链,它把大致的能量转换,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在认知上面再去生长万物。
比如我们看到的IPFS,相当于一片土地,在土地上去生长DATP。
如果像AFT,可能更多是相当于架构的实体世界往虚拟世界的桥梁。
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就可以看出,自组织也好,分布式也好,有可能把科技当做生命体,演化当中是必由之意。
主持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当做一个普通的技术来看,没有当做生命体从零开始到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您一描述,我觉得还蛮像的。
因为我们今天是分布式的一个关于新一代云计算的会,我们把这个话题拉回到产业的视角来,我想从产业的视角来跟我们的贾昊秘书长交流一下,分布式的云,对推动产业将来的这个利好有哪些?第二个,我们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想要推动分布式落地上,想采取哪些措施让这个技术更好的落地和发展?
贾昊:从这两年来说,去年新基建,国家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有很高的期待。这些都是以云计算为一个核心进行服务的,那这样来说,大家都觉得分布式云,可以在成本控制、效率增高、可用性增强,更多的去商业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它的可持续性、发展性都越来越大。
包括刚才我听叶总说运算的时间加快了,反应的速度加快了,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反应速度要求非常高,越快,越智能化,技术在迭代。
那从联盟来说,联盟就是一个平台,希望把企业、把技术,通过联盟平台推出去,比如说通过标准、白皮书、引导性政策、引导性文件,去支持一些政府的引导,这些我们都希望可以做,也希望把新的云计算的模式运用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进里面,大家一块整个来推动产业的推进。
主持人:说到产业,接下来我们想听一听卢总讲讲,您作为投资人来说,因为任何一个新技术出来后,肯定选择投或者不投,那新技术里头会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也有巨大的机会,那对您来说,您怎么考虑?
于晓晖: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吧。首先,信息技术一直是我们腾飞资本关注的重点,这里随着数字化包括新技术的产生,不管是哪种技术,都是我们持续关注的领域,包括云原生、5G、细分赛道,不管是腾飞资本,大家关注产业发展的,都会在这些里面有所布局,有所工作,首先这个是从发展趋势上关注的一些赛道。
第二个,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我们看项目的时候,更关注的是哪些 因素?我从两个维度来回答,首先第一个,我们平常看项目的时候,包括我们已经投资的项目,他们的创始人、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在交流的时候探讨的问题,我们怎么样把好的技术变成产品或服务,找到好的市场。
技术到产品到市场,必然要经历一个发展周期,这个资本的介入并不是说我要通过项目的发展,在资金上或者其它方面也一个 回报,而是大家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大做好做强。那在这个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我们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不管是收入也好,或者其它的财务指标也好,其实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重点关注哪一项指标才能判断我是不是具备投资价值,反而要看在哪种模式下,我们从技术到产品到市场能落实下来。
现在随着科创板逐步的出台跟落实,也不单单意味着有一定的财务指标,才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上市,或者财务及给的退出,哪怕是新兴的产业,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方式,帮助企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会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家和团队一起商量,侧重哪一块的增长,这个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做全产业链的投资布局的出发点,也不希望仅仅是单一某一个阶段的投资,而是陪伴企业,特别是新技术的这些创业者,能够从最开始孵化阶段就有投资帮助价值,是这样的角度,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持人:我们的腾飞资本更倾向于哪个阶段进入到企业里?
卢尊:我们的几个基金,从天使到VC、PE都有设计,不光是我们的投资,看项目也不分阶段,更关注的是技术是不是有足够的先进性。第二点,应用市场是不是未来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第三个,我们的架构能不能帮企业更快更好的完成目标,这个是我们考量的几个维度,对于具体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匹配基金,根据不同阶段帮助它做相关工作。
比如说在高校我们投了两个项目,新型材料,我们从天使到轮到A轮投了两轮,我们也考虑到管理者有欠缺,那我们希望的更早的帮助他弥补不足,我们也帮助他完成了后续的融资,这也是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
主持人:感谢卢总其实我们安迈云是提出去中心化的概念蛮多的,那我希望于总分享一下,这个怎么计划,想要推动去中心化的落地,或者您从公司战略或者产品的发展脉络,或者是规划,以及市场的预期等等,你作为一个战略眼光,您自己的一些思考。
于晓晖:我觉得主办方组织的新一代云计算大会非常好,在我们看里,其实现在真的是已经掀开了新的一个技术时代的大幕。在大幕里,技术已经有了,技术是核心。相关的资源提供者、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成熟了。尤其是它整个的需求正在快速的爆发。
在这里面,说白了就是我们也看到了时间的推进,从存储到网络到各种计算需求,都在不断的进行重组和推出,给我们带来一个大的挑战,就是整个节奏以什么方式推出来?互联网时代主要是30年时间,移动互联网是10年就已经走到巅峰时期了,我们自己的判断,接下来会有3.0,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web3.0时代,会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形成更大的模式,这个时候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不只是从我们的产品,包括刚才提的组织形式,其实都是。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讲,为了迎接更大的挑战,我们会从几个方面,一个是新基建的参与方,积极的参与到下一代的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存储,包括现在正在推进的一些网络,还有各种计算的事情,这个方面的话,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和建设层面的事情。
同时,我们从一些技术的角度,我们提供和行业需要的中间件的产品,各个方面其实都需要更容易、更方便、更轻松的介入到基础设施里,我们在存储领域推出了自己的矩阵存储的场景应用的,可以为有存储需求的客户方便的需要我们如此海量的存储资源,也可以帮助做web3.0应用的用户,更容易的连接到链上和链下需求,这是我们中间件的产品。
我们还跟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联手在打造相关的方案,帮助大家从存储和网络,从这个计算方面,不断的去进行一个 适配,跟web3.0时代更紧密一些,从产品和方案的角度去推进的。
主持人:感谢于老师的分享,接下来请叶总讲讲。
叶毓睿:我也参加过于总在成都的会议。在IT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当中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生态分析的建设,我们回顾IT发展,我认为做生态比较好的,比如说因特尔在硬件上,(V)在虚拟化的建设,还有英伟达,都是不遗余力的在发展。
当然,华为、包括浪潮,我们也是在做这样的生态。
我们看到,很多是以巨头来牵引着大家走。但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新的东西出现了。我们看到包括安迈云还有其它的,他们也在思考怎么把IPFS的生态建立起来。
我相信,这样的一些三权分制、制衡,利益共同体,大家都希望GDP不断增长,都需要做贡献。这是我们看到新的世界里的很有趣的现象。
我也赞同刚才于总提到我去年11月份在深圳的高交会,也是这样的圆桌论坛分享,接下来十年是区块链基础设施发展的黄金10年。
比如说我们看到物联网的兴起,然后它庞大的一些连接以及数据的产生。另外一个,在去年的疫情发展,实际上我认为就是,我们人类从这个物理世界或者往数字迁徙的世界加速了,而且用模糊的世界来看,可能加速了三五年都不止。
出于疫情最终的原因,你就必须得在线化了,那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隐私,用个不恰当的比喻,你原来在数字世界里有2%的数字化,随着时代变迁,你可能是10%、30%,这个当中隐私保护会成为重中之重,比如说我上午分享了FaceBook有5.3亿数据的泄漏,这种情况无可避免。
那我们借助区块链的方式方法,我相信可以很好的去助力。谢谢。
主持人:时间关系,最后请大家给大家作一个最后的展望,大家对新一代云计算有什么期望?或者觉得还能发展多少年?或者未来会朝什么样的方向演进?大家站在各自角度上说一两句话。
叶毓睿:我所处的公司,我本人的身份,我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区块链IT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区块链存储,我们说是区块链存储,其实存储和网络密不可分,我相信这里是一个非常崭新的赛道,有无限的商机在里面,希望大家共建生态。
于晓晖:我们认为接下来是万物互联的大时代,掀起了大幕,区块链跟3.0提供了更加开放、更加平等、更公平的接入方式,而且是很轻松可以进入的领域,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在这个新的领域,一起去前进,去开拓,谢谢。
卢尊:未来我们可能有三个方面的想法或者展望。第一个,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数字化坚决深度和广度不断的加强,不管是设施、应用、云端部署,比例是逐渐的上升的。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安全。第二个是边缘侧,其实在端侧的应用和各领域的结合,深度和应用程度会影响到整个云生态的发展的一个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在这里边我们会有一些发展机会,我们每一个应用都会出现两到三个,而不是一家独大的情况。第三个,在分布式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数据孤岛的情况,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目前研究学习的领域,也是未来伴随而生的新的技术方向跟趋势。
这是我的一个总结。
贾昊:我先引用信通院白皮书里,一个新的10年期到来,新的技术也希望云计算的迭代和不断发展,去不停的发展,去不停的更新。然后新的云计算模式是以分布式为一个核心。
主持人:特别感谢几位老师跟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大信息量的交流,分布式、去中心化讲到了投资、讲到了战略、讲到了未来的转型,也谈了对未来的展望。
时间关系,我们这个环节就告一段落,我们几位一起来合个影。
主持人:再次感谢所有嘉宾的精彩分享,也再次感谢所有参会的朋友,大家共同努力为大家呈现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大会。
最后,我宣布数启创新 云触未来,web3.0云响力新一代云计算大会圆满结束!
精彩瞬间
嘉宾金句
支持媒体
Copyright©2005-2021 51CTO.COM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