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能源形势相当严峻,节能减排领域的工作任务相当艰巨,在今后的长时期内也将难以缓解,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发达国家高2.4倍。
对于机房节能,其根本在于IT设备本身,IT设备每减少1kW的功率,整个机房将减少2.74kW的总输入功率。就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机房空调,虽然制冷系数会在3.0~4.5之间,其耗电量理应为设备发热功耗的1/3~1/4,但由于风机等常行部件的恒定功耗不遵循制冷系数,祛湿和加湿需要大量功耗的原因,在很多机房里,空调的功耗都已经接近于通信设备的功耗。因此将节能重点放在空调上,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对空调而言,利用室外新风作为冷源,可以做到季节性不开或少开空调,因此其前景应该是非常乐观的。
气候特点与利用新风的可行性
新风作为冷源,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不需要人为干预。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在秋、冬、春季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尤为适用。
下表为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气象数据:
表1全国主要城市历史最高最低气温纪录
城市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城市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北京
|
41.5
|
-27.4
|
上海
|
40.2
|
-12.1
|
哈尔滨
|
39.2
|
-38.1
|
杭州
|
40.8
|
-12.7
|
长春
|
38.1
|
-36.5
|
南京
|
43.0
|
-14.0
|
沈阳
|
38.3
|
-32.1
|
宁波
|
39.4
|
-10.0
|
呼和浩特
|
36.9
|
-32.8
|
武汉
|
44.5
|
-18.0
|
乌鲁木齐
|
42.1
|
-41.5
|
重庆
|
44.0
|
-3.8
|
石家庄
|
42.9
|
-19.8
|
长沙
|
40.3
|
-10.3
|
唐山
|
40.1
|
-23.0
|
成都
|
43.7
|
-5.9
|
西安
|
42.9
|
-20.6
|
广州
|
39.1
|
0.0
|
济南
|
40.9
|
-19.7
|
深圳
|
38.7
|
0.2
|
大连
|
35.3
|
-20.1
|
福州
|
42.3
|
-1.2
|
天津
|
39.9
|
-22.9
|
温州
|
41.3
|
-4.5
|
青岛
|
35.4
|
-16.0
|
海口
|
40.5
|
2.8
|
拉萨
|
28.0
|
-16.5
|
昆明
|
31.5
|
-5.4
|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气候类型可以大致分为3类,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其特点为冬季时间长,气温很低,湿度低;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点是季节明显,秋、冬、春季长,湿度高,气候相对温和;以广州为代表的南方地区,气候常年较热,低气温的时间短,但相对湿润。
就气候特点而言,笔者认为,在北方,是冷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新风冷源,但由于极端气温较低,不适合直接引入机房利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其新风有大量时间处在0~18℃的最佳利用段里,且相对湿度较高,除了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地方,新风是比较适合直接引入室内的。而在南方地区,则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慎重决定是否采用新风技术,其判别门限条件为年气温低于18℃的累计时间应不小于3500小时,如达不到此条件,新风系统能使用的时间很短,投资回报就很难保证,建议不使用新风。
新风节能的利用方式
新风——即室外空气,具物质性和能量性。我们取新风,就是想利用其优良的物质性和能量性,例如在舒适性空调中,用新风一般是取其中的氧气供人呼吸,而在节能中,是将其作为冷源。但空气中也有不良的成分,其中的灰尘就是有害物,我们必须将它去除,还有空气中的水分过多或过少(一般是过少),也是在利用新风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采用新风节能时,如何趋利避害,就必须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机房中利用风作为载体带走设备的发热量,分为闭式循环或开式循环2种模式。传统的专用空调制冷方式,采取的是闭式循环,在保持机房适当正压的情况下,灰尘不会从室外进入室内,水分一般也只在室内循环,加湿量不大。一旦采用开式循环,把空气从室外引入机房,灰尘会随之侵入,加湿的水分会随排风一去不复返。这是两种模式最本质的区别。
因此利用室外空气节能,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闭式循环,取新风冷量,而隔绝灰尘和水分的交换,即只存在热交换而没有质交换的间接利用。经常采用的技术有全热交换器,热管换热技术等方法,把室内的热量排到室外,也可以认为是将室外的冷量导入室内。利用这种方法,关键是换热的性能,换热性能好,设备体积小且换热量大,反之亦反。同时,换热性能好,对室内外的温差要求就低;换热性能不良,对室内外的温差要求就高,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系统的可用度就小。目前间接利用新风冷源的方法,大多还是小型或中型的系统。
将新风经过处理直接引入机房,是最直接利用新风冷量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会有除尘和加湿量大等难题,但由于系统简单,便于实现,且冷量随风量增大而增大,最大的系统可以做到几十万立方米/小时的风量,有很大的可用价值,因此很多地方的机房都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方式,并有推广的趋势。
#p#
间接利用室外空气作冷源
间接利用室外空气作为冷源,就是用热交换的方法,这样可以规避灰尘、水分、有害气体等对机房的影响,减少了在这些方面的处理过程,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利用室外冷源的方法。但由于其间接利用,因此效率上相比直接利用会低一些,所以设备体积相对较大,但冷量不可能很大,单机冷量(换热量)一般在3~10kw左右。但这种换热方式布置和使用灵活,可以在冬季完全替代专用空调,也可以在春、秋季节与专用空调并行运行,作冷量的补充,减少专用空调制冷电耗。
4.1全热交换器
间接利用室外空气冷源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全热交换器,系统主要是由换热芯体、室内侧风机、室外侧风机、通风管道、阀门和智能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其核心是换热芯体,换热芯体内部分两组独立气体通道,分别通过室内和室外空气,由换热合金板完全隔离,换热就通过隔板进行。
若换热量为Q,那么Q=α×F×Δt
其中α—为导热系数
F—为换热面积
Δt—为换热温差
根据上面的公式,为增加换热能力Q,可以增加α、F、Δt中的任意1个,也可以增加其中的2个或者3个。但提高Δt会造成可用的室外温度下降,减少系统的可用度,因此不但不能提高Δt,还要适当减小Δt,使系统能在更高环境温度下使用,例如机房温度为25℃,Δt为7℃,那么室外温度必须≦18℃系统才可用,但将Δt减小为6℃,室外温度为19℃系统就可用。排除Δt之后,就只能增加α和F:增大导热系数α需要使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同时应将导热隔版尽量做薄,其导热性能将增加。增大导热面积的方法是同样体积的换热体,做成多层,即做成类似板式交换器,同时增加褶皱,就可以做出体积小但换热面积大的换热芯体。
在实际应用全热换热器时,室内、外空气的进风口需要进行空气过滤,以防止换热芯体内积灰。一般室内外温差为10℃时,机组达到标称冷量,大于10℃时冷量增加,小于10℃时冷量减少,温差小于5℃时基本不可用。
全热换热器的维护比较简单,只要定期对室内风机、室外风机、风阀门进行检查和润滑,对空气过滤网进行冲洗或更换,其它部件基本只需要定期巡视即可,因此其后期维护费用是很低的。
4.2热管
热管是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其导热能力很高,为优良导热体银、铜的当量导热系数的成百上千倍,能在温差极小的情况下,传递大量的热流,故有超导热体之称,目前热管技术主要应用于航空、军事和工业导热领域。热管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它是由外壳容器、吸液芯(也有热管不带吸液芯)和载热工作介质三部分构成。在轴向分为蒸发、冷凝、绝热三段(通常无绝热段)。
热管排热系统相比常规空调方式节能,主要原因是省去空调设备主要制冷耗电部件——压缩机。排热能力相同的热管式排热装置和常规空调同时工作,热管式电耗仅为常规空调的1/8-1/10。热管式排热装置采用自然循环,室内外温差5℃以上(室外低)时均能正常工作。
热管是无动力驱动制冷的,完全依靠温差运行,但为增加2端的换热能力,可以增加风机强迫对流加强换热。目前一般5kw冷量的热管设备的风机功率大约在800w以内,折算下来整机的制冷效率比在6以上。而且,热管设备由于运动部件很少,因此维护量不大,且热管只要不受到严重腐蚀而泄漏工质,就一直可以使用。但热管设备的价格相对比较高,目前大约在5000元/kw冷量,而且单机冷量一般不超过10kw,影响到它的大规模推广。
#p#
引入式新风系统
引入式新风系统,初始的思想就是模拟专用空调送风。专用空调的送风干球温度一般在13~15℃,相对湿度一般在70-90%,清洁度由于是内循环,经过滤网后能满足机房要求。那么,我们将新风处理后也达到专用空调的送风状态,风量与专用空调总风量相仿,也就是在使用新风时,机房中就像开专用空调一样。基于此,我们进行如下探讨:
5.1理论计算
5.1.1新风机组风量计算
在湿空气冷却系统中,能带走热量的参数是焓差,不是温度差,因此焓差是我们进行引入式新风系统计算的基础。专用空调系统采取大风量低焓差的运行模式,因此我们在引入新风系统时,也秉承这一方式。机房新风系统的送风量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即:
F=Q÷△h÷1.293×3600(m3/h)
其中F--风量m3/h
Q--机房热功率kw或kJ/s
△h--送风焓差kJ/kg
1.293—空气密度kg/m3
3600--s/h
新风系统如果能做到送回风焓差与专用空调一致,那么风量也应与专用空调一致,这是最佳的工况。但专用空调的回风参数就是室内环境参数,相对湿度由于是制冷减焓过程,完全有可能将其处理到相对固定的送风点,其工况可以做到很好。但新风系统,由于全部或部分空气取自室外,气候多样性使得回风状态的多样,即便使用一次回风与新风进行混合后再加湿处理,也较难达到定点送风。
5.1.2室内设定点的确定
通信机房,一般要求温度为21℃~25℃,湿度要求在40%~70%,于是,就形成了id图中A-25℃、70%,B-21℃、40%,C-25℃、40%,D-21℃、70%这4个点,4个点沿相对湿度线和温度线形成1个封闭区,称为工作区。依当地气象数据(本处以上海为例),可以形成E-F-G-H-I构成的封闭区域,成为气象包络线。由于气象条件不同,各地区形成的气象包络线略有不同,但类似。
机房环境目标点可以落在工作区的任何点,我们这里假设机房的环境目标设定为最不利点A。经计算或查表,可以得到A点参数,其比焓为60kJ/kg,绝对含湿量为14g/kg。那么取送风焓差为10kJ/kg,得到送风的比焓为50kJ/kg,但比焓达到要求仍无法满足机房要求,还有湿度问题,这里我们假设取加湿量为4g/kg,即得到绝对含湿量为10g/kg。在id图中,以得到比焓为50kJ/kg、绝对含湿量为10g/kg的交叉点为J点,由于J点湿度不达标,用湿膜等焓加湿,理论上相对湿度达到100%(实际应用中一般只能达到90%左右),可以得到K点,K点就是真正的送风点,但从K点送风,我们可以发现,与工作区相交点中,焓差最大的是L点。但L点与送风点K之间的焓差已经无法达到10kJ/kg,大约只有7kJ/kg,绝对含湿量也只有13g/kg。因此,在工作区A点取送风焓差为10kJ/kg,加湿量达到4g/kg,经计算不行,主要原因为湿量(水分)加不进,若要加湿量和和焓差都达标,送风点为M点,其温度为15℃,相对湿度大于100%,这样的点显然是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以补救的方法就是加大风量减小焓差,才能保证机房中的热量被带走。
那么工作区中的B点呢?B点参数,比焓为37kJ/kg,绝对含湿量为6g/kg。从B点沿等含湿量线向相对湿度100%线延伸,在该线上找3个特性点,即温度为13℃的N点,焓差10kJ/kg的O点,焓差最大的P点,这3个点都可以作为送风点。但我们发现,N点送风最接近专用空调工况,但焓差只有8kJ/kg左右;O点、P点送风,虽然焓差大,但送风温度都很低,大约在10℃和6℃,要得到这样的送风点,对室外温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显然B点也不是很好的工作点。
继续对C点进行研究。C点参数,比焓为45kJ/kg,绝对含湿量为7.9g/kg。从C点沿等含湿量线向相对湿度100%线延伸,在该线上找到温度为13℃的特性点(该点的相对湿度为85%),发现该点的焓差可以达到12kJ/kg。然后从Q点沿等焓线找到与气象包络线的R点。于是RQ线上的各点就是湿膜加湿以前的状态点。要得到RQ线上的状态点也不难,只要在R-Q-U-I-H-R的室外环境中取1个状态点X,与C点连一直线,那么CX一定与RQ交于Y,Y就是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的混合点,混合的比例就是线段长度的比例,CY代表新风量,XY代表回风量。如果将送风点设定为15℃(相对湿度75%),也就是图中的S点,其与C点焓差为10kJ/kg,虽然焓差有减少会导致送风量有小幅增加,但可用的室外环境条件会有扩大,扩大的区域就是RQST。
因此,将C点作为室内最佳的控制点是正确的。这与我们的基本常识是一致的,也就是机房温度高一些,相对湿度控制得低一些。而且,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可以利用新风的时间就越长。
5.1.3送风焓差的选择
如果选择C点作为控制点,那么焓差应在10~12kJ/kg,风量可以做到最优。但由于C点是机房的最不利点,如果系统保险一点,控制点会落在工作区的其他点,那么焓差在7~10kJ/kg左右,这会导致系统风量上升。在焓差的选择上,与用户的思路相关,选择保险的方式,风量会大----也就是新风机组放大;选择节约,机房环境会贴近参数极值。但无论如何选择,新风系统的风量一定会等于或大于专用空调的风量,小于专用空调风量会对室外条件要求非常苛刻,新风使用时间大大缩短。
5.1.4加湿量
以C点为工作点,湿膜前最不利点是R,湿量差为3.3g/kg。如果选择其他工作点,由于焓差减小,湿量差不会大于CR,即加湿量不会大于3.3g/kg。以空气密度每m3为1.293kg计算,折合4.2g/m3。由次,我们就可以依据风量,计算湿膜加湿器的容量。
#p#
5.4.1 运行模式的转换判别逻辑
由精密空调制冷模式向新风空调制冷模式的转换:
(1)精密空调连续运行≧1小时,室外焓值逐渐降低(判断标准为过去1小时内新风焓值降低5kJ/kg)且新风焓值低于45kJ/kg。这时系统如设置在自动模式时,则转换为新风空调制冷模式;
(2)人为干预手动设置为新风空调制冷模式。
由新风空调制冷模式向专用空调制冷模式的转换:
(1)当前模式为新风模式,如果房间任何一个温度传感器读数高于上限值极值,延时n分钟系统切换为专用空调模式;
(2)当前模式为新风模式,如房间区域内有≧n个传感器温度平均超过m℃,且过去一小时内温升超过2℃,则系统立刻转专用空调模式;
(3)当前模式为新风模式,出现某台新风空调的故障(无风故障、设备故障)延时10S,系统进入专用空调制冷模式;
(4)手工切换至专用空调制冷模式。
5.4.2 由专用空调模式切换到新风模式的动作
(1)先开新风空调,新风工作后关闭专用空调;即必须是并行切换。
(2)新风开机动作:新风阀全开,回风阀关闭,排风阀全开,延时后开启送风机,开启排风机,开启湿膜加湿,进入焓值控制程序。开机过程中对风机、送风压力等参数进行检测,只有得到正常反馈数据,才认为动作正常;
(3)如果切换完后有区域尝试3次启动仍有故障,则整个系统停止向新风空调制冷模式切换,并切换回专用空调制冷模式同时报故障;
(4)有多个区域进行切换的,每个区域必须有时间间隔;单个区域切换发生故障时不影响下一个区域切换。
5.4.3 由新风模式切换到精密空调模式的动作
(1)先开专用空调,专用空调工作后关闭新风空调;即必须是并行切换。
(2)如果切换中无法启动专用空调,则不关闭新风模式,间隔n分钟后进行重复过程。重复n次,且室外焓值低于45kJ/kg,则告警。
(3)多区域的,可以逐个区域进行切换,每个区域时间间隔;单个区域切换故障不影响下一个区域切换。
5.4.4 新风空调送风焓值与送风温度的控制
(1)新风空调刚开机时新风阀全开,回风阀关闭,排风阀全开;
(2)根据混合空气焓值调节新回风比(比例调节新回风阀开度);
(3)新风阀设置最小开度(保证最小新风量);
(4)保证运行中送风和回风的焓差,焓差过小则延时后告警,最小焓差经计算确定;如果检测发现焓值正常,送风温度>20℃,则认为湿膜加湿存在故障;
(5)如果送风温度>18℃,延时后认为该设备出现故障。
5.4.5 消防动作
(1)系统中设置了防火阀,防火阀的信号直接接入控制系统,当控制器收到防火阀闭合信号后延时10S空调系统立刻关闭风机和所有阀门,同时发报警信号至消防系统和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将系统切换到精密空调模式,防止误报导致温度失控;
(2)如果系统接到来自消防系统的消防报警信号,立刻关闭所有空调系统风机和所有阀门,同时发出消防报警信号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5.4.6 设备故障判断和处理
(1)送风温度超标故障:如果新风焓值≧45kJ/kg,送风温度>20℃,延时30S认为送风温度故障,切换到精密空调模式同时新风进入故障自锁;
(2)房间温度控制故障:如果新风焓值正常≦45kJ/kg,房间少数温度传感器超过28℃,或者n个温度传感器超过26℃,且在过去的1h内温升超过2℃,则认为房间温控故障,需切换到精密空调模式同时新风进入故障自锁;
(3)新风空调启动故障:启动故障是指当新风空调启动后延时5S未读取到送风机或者排风机状态,延时60S再次启动,累计超过3次则认为新风空调启动故障,系统保留在精密空调模式同时新风进入故障自锁状态;
(4)所有故障自锁状态需通过人工复位方可消除。
控制系统应具备数据记录功能,包括温度、湿度、风阀执行器开度、设备运行状态、启停记录、故障记录等,数据记录密度越大越好。记录的数据如能加以分析利用,逐步积累经验,才可以将系统调整到最佳。
利用新风的其他问题
(1)新风与专用空调自适应节能技术结合的问题
专用空调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就基本上没有过大的技术改进。虽然专用空调较舒适空调具有节能性能,但其仍有祛湿的潜热损失和加湿的大量功耗,压缩制冷的全年使用也会使用大量电能,尤其是在冬季。在节能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让我们在专用空调的旁边,再建设一套体积庞大的新风系统,实在不方便。而专用空调自适应节能技术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在专用空调上使用已经很长时间了。对于大型的新风系统,把新风处理后引入专用空调的回风侧,利用专用空调的风机送入机房,并与自适应节能系统联动,可极大地缩小新风系统的体积,建成新风+专用空调+自适应节能的系统,使之成为必然的技术趋势。
(2)新风节能的评估
新风系统节能应是肯定的。但如何评价节能的效果:一是年节电率,另一个是投资回报年限。当年节电率大于15%,投资回报年限小于4年,采用新风节能就是可行的。年节电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年节电率=(新风用电量+专用空调用电量)/全年使用专用空调用电量
结束语
新风节能,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技术,这一技术如能推广到所有机房,那么总电耗应可以下降5%以上。但这种技术在通信机房中使用,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设备制造商、设计人员、运维人员共同努力,使新风节能技术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