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
当企业为居高不下的IT硬件投入而头疼不已时,当社会为“资源紧张”而话题频出时,当环保人士为“重复利用”而摇旗呐喊时,“循环再制造设备”已隐隐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天玑科技的服务理念里,“服务创造价值”中那一片摇曳生姿的碧绿银杏叶,代表着“持久、环保、安全”,始终贯穿于天玑科技的优质IT服务中,IT 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是每个IT 经理非常头痛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企业IT投入对整个业务的营收和利润的促进作用很难量化。甚至更多情况下,IT投入是当作一个必不可少的负担,是一个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黑洞。
到底多少比例的投入是合理的? 各行各业的情况不同,国际上一些大型公司的IT投入曾经达到过4%营收的比例,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比例是IT投入占整个企业营收的2%左右。如果IT支持的投入不到2%的营业收入,而且业务的发展得到充分的支持,则IT部门的工作绩效是出色的。
中国企业的IT投入低于发达国家,大部分都没有达到0.5%, 很少有IT投入达到1%营收的企业。在这个天生不足的IT投入中,又是服务投入最少,软件投入其次,硬件投入相对最大。造成设备的开发利用,运维管理不充分,往往是整个体系的评估和设计不充分,拍拍脑袋就决定了设备的需求,而架构的合理性,和业务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设备提供的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则关心甚少,不少企业认为设备一到,只要应用能运行起来,便万事大吉。至于在各种意外和非正常情况下,设备能否持续提供服务,运维过程需要如何来保障服务的持久可靠,则几乎没有投入来规划和研究,遇到事情才研究如何解决,靠吃一堑,长一智,摸着石头过河来处理,将本可预先防止的事故,变成之后几年的经验教训。
IT的投入和想要达成的业务支撑目标是一个正向的关系,投入不足,自然有些必要的建设就要打些折扣。在系统和可用性,强壮性,容灾能力等各方面都可能有所确失。往往在平时并不觉得,在业务有大的波动,或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则系统的强壮性,容灾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就会暴力无疑。
如何能够使用相对不足的IT投入,达成相对高效的业务支撑? 有几个效果显著但是一般不敢轻易尝试的方法:整合业务系统和应用,减少重复;利用虚拟化技术提高设备利用率。这些方法从根本上梳理业务流程和结构,将企业IT基础设施从以部门或应用为单位的信息孤岛揉捏成一个整体。改造的效果虽然可观,但是涉及业务部门的整合和权利调整,往往过程复杂,最后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对于在大多数企业中不够强势,业务价值远远没有被充分认识的IT部门,根本无力承担如此改造的重任。
还有一条绿色IT的道路是大多数IT经理不太熟悉,但是却非常简单有效。这就是资产循环利用的再制造设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是当今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大特点。这一特征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繁荣,但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弃用物极度膨胀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地球环境和资源已经无法承受这样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因此而发展的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信息技术行业是最近几十年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先进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在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产生了大量的弃用电脑,生产制造过程也严重地污染着环境,信息技术行业的炭排放正在超越航空业。信息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将行业的持续发展和环境影响联系起来,需要思考“3R原则”。
西方发达国家的行动相对较早,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实施了《资源保护回收法》,目前,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法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弃用物减量化、再利用和安全处置的法律。 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成熟的资源再利用的运作机能。例如IBM全球资产续用服务部门 (GARS)2009年的营收达18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全球资产续用部门有22处循环利用设备处理机构,再制造设备保证和新产品一样的20年预期使用寿命。资产续用业务每年保持15%-20%的 持续增长。新兴市场的增长比例达到30%-40%。
上海天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玑科技)作为一个专业IT服务企业,主要提供IT基础设施相关的专业服务,维护支持服务和管理外包服务。在服务过程中积极实践“3R原则”。依托公司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大量的整机备件资源,并和厂商的资产续用部门合作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价值链。为众多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了IT基础设施的按需使用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资产循环续用开辟了一条道路。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核心业务系统上使用再制造设备,在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环境保护二个看似矛盾的维度上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
资产循环对很多企事业单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采购部门的业务流程,IT部门的技术使用方式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资产循环续用在以下几种情形下切入会相对容易:
应用环境复杂,新操作系统和设备的测试验证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关键性应用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可靠经过验证的应用环境。
需要提升系统的强壮性,构建高可用平台或容灾平台。
复杂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应用需要大量开发测试设备。
应用变化多端,发展速度难以预期,设备需要按需动态提供,先期无法大量投入。
企业需要降低资产比例,降低财务压力,加强资产的利用效率。
上述的各种应用情形,天玑科技都有丰富的实践,本文仅在提升系统强壮性作些详细的剖析。大多数企业应用架构在设计上都是高可用的,为什么不少企业的IT基础设施往往还是不够强壮,经常会有问题呢?日常系统的运维固然是问题的一部分,高可用设计比较粗泛,主要部件强壮性不足往往是架构设计的一个固有缺陷,而且不可能通过架构的优化得以改善或解决。
下图是一般企业核心数据库服务器的通用结构,很多企业因为投入资金有限,在关键业务上也不得不使用强壮性有限的中端设备。中端设备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其性能足以满足要求,并且理论上,设备全部器件都是冗余设计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部件的损坏,存储都能够不停顿地继续使用,数据不会丢失。这和服务器不同,除了价格奇高,很少有人用到的容错服务器,任何SMP服务器(对称多处理服务器)都有一个致命的可用性缺陷,那就是任何一个CPU的不可恢复故障,都将导致服务器的宕机。这个问题来源于多CPU服务器需要设计成能够协同处理同一个工作,因而没有一个CPU的工作是独立的,当一个CPU出现致命故障时,所有CPU都将被影响。整个系统必须重启才能让自检程序摒弃那个故障CPU。而今天的大容量内存和多CPU,使很多服务器的重启时间达到十多分钟甚至半小时。服务器设计还有一些其他有源部件,例如背板是SPOF(单点故障),只要这个部件有损坏,整个服务器就不能工作。因此,服务器一向需要群集来解决高可用问题。而存储本身的全冗余设计使得大多数企业都使用单台存储最为一个甚至多个服务器群集的数据存储。
事实上,存储的冗余全冗余设计确实保证了任一单个部件损坏情况下的数据安全,和持续服务,但是却没有保证服务的质量。很多情况下,服务质量低到整个系统近于瘫痪。原因在于任何中端存储都是双控制器设计,限于成本考量,每个控制器都是单CPU,一旦CPU或者电池等主要部件出现问题,就会只剩下单控制器工作,性能一下损失一半。中端存储的性能损失还不止于此,由于双控制器架构的限制,所有需要冗余的部件都是二份。分开在二个控制卡上,当CPU或电池等只要部件故障时,一个控制卡的高速缓存不能工作,另外一个控制卡的高速缓存虽然能够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另一边控制卡提供的镜像功能,写缓存功能必须关闭。这样,整个存储的性能大受影响,性能将下降到正常情况下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很多情况下近于瘫痪。
针对中端存储强壮性不足的情况,一些用户设计了双存储的镜像架构,用来弥补其固有的缺陷。如下图所示:
不幸的是,双存储的镜像架构,只在数据安全和服务持续性上有成倍的提高,就镜像架构而言,存储性能取决于二者中最差的那个。因此,只要有一个存储发生主要部件问题,整个镜像架构将不堪使用。双存储发生性能瘫痪的可能尤甚单存储。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只能通过提高存储本身的强壮性得到解决。
高端存储由于其分布式处理架构,冗余度大,任一部件的故障,对整体而言只是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比例的部件故障,对性能的影响非常有限。所以强壮性的提高非常多。同时由于处理器数量,缓存数量大大高于中端存储,体系架构相对复杂,成本也高很多。
天玑科技提供的资产续用再制造设备帮助用户用新购中端存储的价格获得高端存储设备。使整个体系架构的强壮性得到很大的提升,为用户关键业务提供了保驾护航的能力。很多用户对不同产品的定位及适用性的了解有限。当性能足够,体系架构设计已有冗余时,便认为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各种产品的定位不同,提供的功能和强壮性也不同,特别是强壮性,非有实际经验,在产品说明中是难以看出真实的高低不同。这主要因为中端产品,甚至低端产品,其可靠性的宣传都达到相当的高度,迷惑了大众对于产品定位的准确理解。以至于高端产品即使对于需要支持关键应用的客户,也不过是价格高昂,可靠性锦上添花但并非必不可少的产品。而事实上,根据用户业务性质的不同,对关键业务可用性达到一定要求的,选择高端产品的理由主要不是因为性能,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强壮性。
一旦用户理解了强壮性问题的关键,存储设备这样的不定时炸弹让很多用户担忧不已,更为棘手的问题是预算往往不足以采购高端存储设备。天玑科技已经为大量客户,通过提供资产续用的高端再制造产品提升整体架构的强壮性。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优化,为用户节省大量费用。并同时在系统性能和可用性方面得到提升和加强。配合天玑科技的RIM(远程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提升用户日常运维的质量,保障系统的长治久安。通过天玑科技的服务,不少用户仅仅利用过去设备运维的费用,就能实现更高端设备的租赁,提升整体系统架构的强壮性。资产续用的再制造产品质量和全新产品一致,已经在容灾,开发,测试等各种系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生产系统中用上了再制造产品,用有限的投入,实现过去期望但难以实现的高可用基础架构。为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