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部、教育部的共同指导下,由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组委会(简称ISC)、国际高性能计算咨询委员会(简称HPC-AC)、浪潮集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暨ISC12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中国区选拔赛”决赛正式拉开战幕。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咸武、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新贵、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恩东、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杨广文、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莫则尧等业界专家、政府领导齐聚清华大学,共同出席了4月16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决赛启动仪式。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这一类型的赛事,本次赛事自2月拉开战幕,共有27所985、211高校报名,3月22日,经过竞赛评审委员会的多轮评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六大名校获得决赛资格。此次决赛为时天4天,按照计划将在4月19日结束。最终胜出的两只队伍将获得6月于德国汉堡举办的ISC12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的两张入场券,代表中国高校超算的最高水平与世界超算强队同场竞技。
突出的应用导向是本届赛事的特色。比赛采用了超算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的HPL、OPENFORM、CPMD、CP2K、NEMO五大应用算例。参赛队伍需要自行搭建总功率不高于3千瓦的超级计算机,并在该平台上运行上述5个算例,累计成绩最高者胜出。评审委员会主席、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莫则尧在发言中指出,大赛规则与国际赛事完全接轨,参赛队伍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高并行程序开发和优化能力,更要拥有丰富的超级计算机实际操作经验,以及对最新超算技术的理解,大赛规则与国际赛事完全接轨,是对参赛队伍的超算应用能力的全方位考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是国家军事战略技术的超级计算机逐步从军用领域向民用领域扩散,竞赛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杨广文称,当前应用已经成为美、日、欧等国家超级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全球范围来看,超算竞争正在从峰值性能的比拼向应用推进转变。就我国来看,随着自主研制的 “天河一号”、“神威蓝光”等千万亿次系统的问世,我国超算产业已在核心技术领域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长期以来“重硬轻软”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应用成为制约中国超算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从应用和人才入手,推进中国超算发展,是本次大赛的主要目的。浪潮王恩东在本次比赛开幕式发言中表示,要想让超算长期健康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思路,不仅要研制国际领先的超级计算机,更要用好超级计算机。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科技力量的主体,此次大赛可以推进大学生对超算的认知,为今后的超算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推进超算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现代经济科技的大脑”,超级计算机能够缩短技术研发周期、加快创新成果,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推进超算应用普及,不仅对于加快产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方式转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咸武对于本届竞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我国举办的这一赛事正当其时,这对于今后增强超算人才储备,促进超算更好的在国民经济和科研领域发挥作用,将产生积极影响。
#p# 附:六支决赛高校队伍介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两河之父”
国防科技大学在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两河之父”。
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成为我国运算速度最快、存贮容量最大、功能最强的电子计算机,提前两年实现了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到1985年“我国超高速巨型计算机将投入使用”的目标,对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银河”的问世使我国跨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的国家。
2009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计算机,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可自主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2010年11月14日,国际TOP500组织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天河一号的二期系统“天河-1A”成为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算研究及应用覆盖全学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超级计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几乎涵盖了包括计算机科学在内的科学与工程的各个学科。其中,很多研究方向(例如,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天体空间模拟、气象预报、空气动力学、石油勘探等等)都涉及到高性能计算,甚至离不开高性能计算。
在典型应用领域的并行软件研制与开发方面,主要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领域的一些典型应用研制与开发并行软件,主要包括淮河流域的汛期防洪调度、枯水期防污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等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灾害性气象预报、城市社会应急系统和火灾现场的模拟在线与分析等社会公益方面的应用,信息攻防和雷达成像分析等国防安全方面的应用,以及基因序列分析和蛋白质功能位点预测等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
清华大学:拥有高校领域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历史较为悠久,自1958年成立至今,已经度过了54个春秋,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计算机学科领域内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计算机系,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1年,清华大学与浪潮集团共同开展“地球系统模拟器科学工程”,双方共同建设的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启用,这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最快的超算系统,为我国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计算装备。该超算平台隶属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研究所。
“地球系统模拟器”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采用超异构并行可扩展架构,每秒运算能力达172万亿次,是国内高校首台计算力破百万亿的计算平台。据了解,该系统采用了超高计算密度模组化、分级聚合高速网络交换、PB级可扩展海量存储系统、自适应智能液态冷却系统等多项创新设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超算系统已经承担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AR5)气候模拟、预测、评估试验的计算任务。
具有国际水准的“地球系统模拟器”,对推进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基于百万亿次超算平台的“地球系统模拟器”科学工程将为我国制定环境变化相关对策、环境保护与资源科学利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并对全球气候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例如,在对气候、降水量变化等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人们可以预测出未来数年是否有洪涝旱灾等信息,从而通过提前的水利建设等手段,达到规避或降低自然灾害破坏力的作用。
中山大学:着眼超算人才培育
中山大学拥有广州高校领先的超算平台,对于高性能计算在学科建设及科研创新中的应用非常重视。同时,中山大学认为,人才的培养是超算发展的关键,并通过课程教育、专业培训和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进行相关专业人才培育。通过培训、答疑、交流讨论等形式促进相关兴趣小组更好的开展高性能计算本科研究上的应用。与此同时,中山大学省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针对研究生开设有并行计算方向的研究讨论班。
武汉大学:交叉学科共推超算发展
武汉大学是华中地区高性能计算相关学科领先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在超级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能力,成立了八个应用相关的兴趣小组,并且开放本校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涉及的学科包括:电子信息学院、测绘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以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为了本次大赛,计算机学院、网络所、教学办公室等相关负责老师从动手能力、大规模并行编程入手,对报名的学生做了严格的删选,最终确定了六名优秀学员作为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
山东大学: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973项目
山东大学在超级计算机的应用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其生命学院、化学院、药学院、物理学院、能动学院和材料学院都有超算实际应用,其中引人瞩目的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973项目(2011CB707401)纤维素酶高效降解结晶纤维素的催化机理研究,极大地促进CBHI持续高效降解结晶纤维素的分子动态过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