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Facebook将实现60亿美元的收益,不需要用户支付一分钱。或者,如杰伦·拉尼尔所说,Facebook的用户今年将为这家公司创造60亿美元的收入,却得不到一分钱的报酬。
现在,大多数人隐隐约约都知道,Facebook的价值依赖于用户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的数据。通过分析用户的喜好、身份资料、个人信息和浏览习惯,Facebook的程序就可以知道每个用户最容易被哪类广告吸引,每个网站页面都有一个“喜好”按钮,哪怕你从来不摁,也会把你的信息反馈给Facebook。如今即使你不上网,Facebook也能追踪你的动向:和数据库销售公司的达成交易,跟踪你在超市购买的物品,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分析你作为一个消费者的内在模式。
在数字时代,有一句烂熟于耳的话,“假如你没有为某件产品付费,比如说‘Facebook’,那么你就是产品本身。”这句话不那么正确。Facebook的主要产品依旧是社交网络本身,这种产品的效用和质量促使人们注册并分享他们的数据。但什么东西造就一个良好的社交网络?就某种程度而言,当然需要干净的布局和直观的特色,但真正吸引人的却是它的内容。那么是谁提供内容?是用户。简而言之:用户提供的内容使网站变得美好,他们的个人信息使得网站变得有价值。
这一切都解释了为什么一家雇员少于5000人的公司,如今市值超过650亿美元。比有机食品连锁超市“全食”、美泰玩具公司、杰西潘尼百货、美国钢铁公司、固特异轮胎公司、捷蓝航空公司和巴诺书店加起来还多。 Facebook的员工个个聪明勤奋,但他们每个人并不值1300万美元。 Facebook的用户如此孜孜不倦,以至于它的员工只需保持灯火通明,服务器运转良好。我们工作,他们赢利。
在“虚拟现实之父”拉尼尔看来,这不仅是不公,而且是即将到来的信息经济的致命缺陷。拉尼尔在新书《谁拥有未来》中预见到,不仅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从我们的数据中获利万亿,所有商家包括零售商、银行、保健行业都可以从中获利。拉尼尔认为,它们会以诱人的价格提供极好的服务,同时却使我们陷入失业的境地。
2011年,风险投资人马克·安德森在《华尔街日报》撰文“为何软件正在蚕食世界”,称技术公司正在接管经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产业工人和实体零售网络被几个服务器和几十个能干的程序员取代。有时新兴技术蓬勃发展,扭转行业乾坤,比如说亚马逊颠覆了Borders连锁书店和巴诺书店。在另一些行业,现有的巨头悄悄变身为基于软件的公司,比如,沃尔玛领先开发基于软件的后勤和派送系统,现在正在发展“社会基因组”计划,根据消费者的网络行为绘制他们的兴趣和关系地图。换句话说,沃尔玛正变得更像Facebook。
安德森认为这为“美国经济带来深刻的积极作用”,但拉尼尔却认为未来糟透了。他指出,1988年柯达还是数码成像产业的领头羊,在全球有14万员工,如今它已经破产,被提供免费拍照、储存和分享照片等技术服务的公司,比如Instagram打败。去年,Facebook以10亿美元价格收购Instagram,当时该公司雇员只有13人。那么其余的139987个岗位哪里去了?拉尼尔的论点是它们没有“正式记录在册”。为Instagram工作的是一亿名活跃用户,他们得到的报酬不是现金,而是使用Instagram的应用。
拉尼尔想象中的未来,每个人都能使用免费或便宜的商品和服务,但没有工作。计算机取代工人将极大提高效率,但财富和职业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编写代码和控制处理数据的服务器的人手中,其余的人将面临失业和经济上的不安定。
拉尼尔意识到大数据时代的革命正在难以阻挡地改变经济。你可以停止使用Facebook,但你能停止使用谷歌吗?也许现在你可以,但当马路上满是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正以每秒750兆字节的数据流量避免交通事故,比任何一个人类司机技术更娴熟时,你还能退出吗?大多数人都不能,现在单单美国就有160万卡车司机,他们能避免失去工作吗?
在经济学上,这称为集体行动问题。在自由市场上,这个问题无法通过个体决定来解决,只能由政策或社会规范带来的全社会范围内的变化来解决。在许多方面,自从马克思时代以来这个问题就缠绕着资本主义,这只是同一个问题的新形式。正如货币产生货币,数据产生数据。拉尼尔的世界中权力并不集中在地主和实业家手中,而是集中于他所称的“塞壬般的服务器”。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公司的巨大机器网络,以吸引人的服务诱惑你进入,吸走你的数据来为其计算机程序的不断改进提供燃料。
拉尼尔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人们应为提供自己的信息获得报酬,按字节来计算。假如你的脸出现在Facebook广告里,Facebook从你的喜好中获得价值,你就可以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报酬。新型的互联网架构中,只要有人使用数据信息,系统就会自动通告信息来源,并计算报酬。这类遥远的提议似乎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起码我们的数字未来远远没有拉尼尔想象的那么可怕。
拉尼尔把一些互不相干的问题掺合在了一起。比如,摄影师、音乐家、作家创造的信息,跟我们在网上闲逛时留下的数据完全不一样。前者要求付出努力,生产出具有独立价值的产物,而且相对比较容易追溯到创造者,对于这类创造性劳动,已经有一些付酬体系,比如电子版税等。至于我们在浏览网页、逛商店、开联网汽车或走过摄像头时留下的数据,是无法类比成劳动的,因为我们没有花费任何精力去创造。原文地址:http://server.zol.com.cn/374/374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