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关系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互相对立的只是两个范畴:买者和卖者;需求和供给。人工智能作为在市场上比较前卫的行业方向,同样面临着资本与供求关系的问题。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求问题。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在过去一年中频频受到资本的青睐,人工智能技术和企业快速崛起。今天,人工智能变现依然困难,问题在于应用场景找不到定位。
无场景AI 就是鸡肋
当需求大于供给,这时候市场就成了卖方市场,卖方处于有利的低位。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问题是:没有需求。
反观目前的AI产品,诸如AI音响,最大问题在于没有需求,没有解决任何用户痛点。尽管很多企业将AI音响视为未来智慧生活的重要入口,但是大部分用户在购买AI音响后,并没有体会到生活更加便利。
对于AI音响制造商而言,即便生产出了在性能方面绝对优异的产品,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将摆在他们面前:如何创造新的应用场景。没有场景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需求,导致AI音响只是一个鸡肋。
AI不能只会做表演
当谷歌炒作阿尔法狗战胜人类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战胜人类需要的技术能否解决我们的生活痛点,AI战胜人类是不是具有市场价值,还是它只是一种技术升级?
而在这种棋艺的较量上,谷歌也不是第一人,在上世纪,IBM深蓝就开启了国际象棋的对弈,此后,类似的棋局屡见不鲜。
人工智能最早可以追溯到向量机。在机器学习中,支持向量机(英语:support vector machine,常简称为SVM,又名支持向量网络)是在分类与回归分析中分析数据的监督式学习模型与相关的学习算法。也就是说,从向量机,到深蓝、再到阿尔法狗,人类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研究早已有之。
拥有几十年历史的AI技术,依然还只是一个实验室里的"表演者",没有经历过社会的考验,不能满足市场的供需关系,没有价值。
AI应该增加岗位和市场需求
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一只无形的手操控者那些供给小于需求的行业。而在这只手的影响下,今天的社会像极了上世纪欧美供给大于需求的市场。过去人们倾倒牛奶进入河流,今天人类喜欢用过度娱乐,来消耗多余的能量。
波士顿动力公司系列机器人
而产品生产后卖不出去。这才是当今市场下最重要的症结。AI的出现让大量重复性工作面临消失的风险,编辑、电话客服、护工、清洁工,甚至是股票交易员等,类似的岗位都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AI的出现让工作岗位流失,AI没办法刺激商品流通,却在不断创造冗余的资源滞留。这在这个供给大于需求的社会中,十分危险。当然,人工智能如果能够帮我们卖东西,那将是另一种情景。
AI用在危险工种帮助人类
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后,也成了禁区,只剩下拍恐怖片宿命。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露后,长期荒废。而人类无法触碰的生命禁区,或许是AI机器人最好试水环境。
最初,从几乎没什么防核辐射能力的救援机器人进入泄露区,瞬间被“秒杀”;后来,加载了核辐射抵御指数的机器人“勇士们”逐一前往,有的坚持了几分钟,有的坚持了一个小时。每次机器人被秒杀后,只是资金的损失和又一次实验的失败,而如果这些“牺牲”的不是机器人而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家。那么,人类损失的就不仅是金钱,也不是实验失败那么简单了。
没应用场景 技术无用武之地
如果人工智能要从实验室走到社会中,那么必然面临着市场的拷问,面临供需关系的平衡。如果不能解决人类生活痛点,没有应用场景,那么技术也将没有用武之地,AI也将无法走向变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