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着864台服务器在苏格兰所属海域被打捞上岸,微软公司“水下数据中心”项目宣告第二阶段测试成功。研究人员称,利用可再生能源,向沿海城市提供高速的云计算能力和互联网连接将成为可能。
数据中心通常由数以千计的服务器组成,是散热、耗能、占地大户,且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而损坏。2014年,“水下数据中心”概念首次提出,被认为是向沿海居民提供闪电般快速云服务和节约能源的一种潜在途径。
2018年春,项目团队将864台服务器安装在12个内部充满氮气、形状类似胶囊的密封潜水器(如图)里,沉入水深117英尺的海底。
时隔2年后,这些密封潜水器被打捞出来。研究发现,“水下数据中心”的故障率极低,864台服务器中仅有8台出现问题,相当于岸上服务器故障率的1/8。该项目研究小组的项目经理表示:“‘水下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已经得到证实。”
人们发现,应用“水下数据中心”最大的好处是,可充分利用绿色能源并降低能耗。海上的风力很大,只要建设相关的风力发电设施,就可部分甚至全部为“水下数据中心”供电,且海底凉爽的环境还能帮计算机实现高效的热交换,不仅节约了昂贵的冷却能源,还能使设备和里面的数据更好地“活着”。
另外,将数据中心置于水下,可优化服务、提升速度、降低成本。由于沿海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数据使用需求量大,将数据中心置于沿海城市附近的水下,可将数据传输的距离大幅缩短,从而带来快速流畅的上网、视频和游戏体验,还省去了因租用大面积服务器机房而产生的巨额租金。真可谓一举多得!
今年,身在海底的它们,还身兼重任,参与了新冠病毒蛋白的分析工作。
当然,“水下数据中心”也并非十全十美。例如,它几乎不可移动、开启,一旦损坏,无法维修;它运行产生的热量,会加热周围海水,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盐水环境会损害服务器设备等。
在我国,早在5年前,阿里巴巴集团就在千岛湖畔建成了千岛湖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的最大特点是节能环保,9成时间利用千岛湖深层湖水制冷。与普通数据中心相比,全年可节电约数千万度,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1万多吨标煤。据阿里巴巴介绍,除了节能,该数据中心一大特色是节水,设计年平均水分使用效率可达0.197。该数据中心还广泛采用光伏太阳能、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服务器余热也被回收用作办公区采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