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被广泛部署,标志着我们正在加速迈入智能化时代。在这场以AI驱动的企业智能化转型浪潮中,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已然成为点燃数智化新引擎的“底线要求”。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全面提速,千行百业对软硬件的适配需求变得极为迫切。在此背景之下,施耐德电气与奇安信集团近日宣布成立施耐德电气(中国)技术本地化创新中心,该中心以信息技术共创和生态协同为核心,提供针对国产基础软硬件的深度适配服务,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
携手共建,强强联合服务本地化客户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的驱动下,工业和能源领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不断提速,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的需求愈发迫切。
以制造业为例,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深化,工厂内部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等都需要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这一切的基础,都依赖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适配。
在中国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浪潮中,跨国公司如何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生态优势,是新时代的新课题。实际上,作为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的龙头企业,施耐德电气在“中国中心”战略指导下,将对内敏捷创新与对外联合创新紧密结合,充分发力数字化和绿色两个“基本点”,在华已经建成了五大研发中心,并打造了研产销一体化的本地机制和强大的生态圈,很好地完成了中国本土化的布局。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彼得·韦恺哲(Peter Weckesser)表示,在全球,施耐德电气以“多中心”战略为引领,并在中国持续夯实“中国中心”建设,将本土化研发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深度耦合,聚焦中国市场前沿需求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在为中国客户构建全周期价值赋能体系的同时,为全球创新注入新动能。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同时指出,“我们发现,凡是中国本土化做得好的、研发技术做得快的业务,发展都比较好。施耐德电气在研发、制造、销售、决策甚至于财务、运营,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本地化能力。尤其在研发方面,过去几年施耐德电气所有的业务线,包括最新的软件领域,都设立了本地化研发中心。”
“打铁要自身硬!”熊宜强调,施耐德电气深知,如果本地团队没有能力,那就跟全球协同不了,只能把全球现有的产品拿来“翻译”,难以满足本地市场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所以,我们持续强化中国团队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这也是施耐德电气在华发展的核心优势。”
作为中国网络安全龙头企业,奇安信的加入,则为施耐德电气的数字生态圈带来了强大的网络安全全栈技术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网络攻击的手段、目标和方式不断翻新,以工业互联网领域为例,工业控制系统连接着生产设备、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设施,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但也为网络攻击者提供了更多的攻击入口。一旦遭受攻击,不仅可能导致企业的业务中断、数据泄露,还可能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成立技术本地化创新中心是推动中国信息技术创新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当前复杂市场环境和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与施耐德电气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我们将依托共生、共创、共赢的生态合作理念,构建起真正有效的、纵深防御的统一安全体系,为企业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谈到与奇安信集团的合作,彼得·韦恺哲表示,在当今高度互联的世界中,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这也是施耐德电气数字化创新的重要领域。未来,双方将在网络安全服务、联合创新、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建设,以及生态圈协同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打造适合本土化平台且安全合规、稳定可靠、高效易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推动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生态链的健康发展。
打造“三个样板”,构建共赢生态
施耐德电气与奇安信集团的合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长期互信与能力互补的基础之上。
据了解,双方在合作上将基于优势互补的原则。施耐德电气依托全球技术优势与资源,为创新中心提供在能源管理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深度契合中国市场需求,提供针对国产基础软硬件的深度适配服务。在齐向东看来,施耐德电气作为能源管理及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广泛的全球资源,一方面能够帮助客户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能耗成本。
熊宜则表示,奇安信集团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网络安全的各个层面,包括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安全保护、云安全、物联网安全等,将为施耐德电气的技术本地化创新提供端到端安全防护体系支撑,覆盖从底层智算基础设施到行业应用场景的全生命周期安全需求。双方通过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活动现场,齐向东擘画了创新中心将着力打造的“三个样板”:
一是打造信创安全体系建设样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创新中心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安全工作的“三同步”。奇安信将基于其在信创安全领域的深厚积累,结合施耐德电气的实际业务与合规需求,同步完善安全体系化建设,为软件、工控、数据中心等产品提供测试、预认证服务,确保创新产品出厂即合规、上线即安全。
二是打造跨产业融合发展样板:高效融合资源,广泛落地成果。施耐德电气在能源管理、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和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结合奇安信的安全能力,将催生适应中国市场需求、解决实际痛点的创新产品与方案。
三是打造跨国企业技术本地化创新样板:双向赋能,服务全球。奇安信将充分发挥在信创安全领域的优势资源和丰富经验,助力施耐德电气加快完成对中国市场的全面信创适配。同时,依托施耐德电气的全球布局以及奇安信国际化团队在北非、亚太、拉美、海湾地区等地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合作与系统运营的实践经验,推动联合创新成果出海。
除此之外,双方还计划通过联合研发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专业人才、主导行业标准制定等多元化方式,吸引更多跨国企业来华设立创新中心,共同推动全球数字技术发展。
多维度协同,构建内生安全能力
创新中心成立后,双方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如何进行分工协作?也是笔者非常关注的话题。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创新业务中国区负责人、施耐德电气(中国)软件研发中心负责人张磊在采访中清晰地勾勒出三个层面的合作路径:
一是在技术层面,双方将共建工业安全技术体系。施耐德电气在工业智能设备技术和场景理解上拥有巨大优势,奇安信在安全攻防技术、产品、服务上具备领先地位。双方将强强联合,打造面向工业智能场景的安全产品,并利用本地化创新中心的实际环境进行安全测试和验证。
二是在场景层面,通过头部试点,打造业界标杆。双方将共同选取能源和工业等领域中的头部企业开展试点。在试点中,施耐德电气负责提供工业智能设备和产品,并完成系统集成。奇安信提供安全能力,同时去做好安全加固。这种分工明确、各展所长的模式,旨在打造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建设标杆项目。
三是在生态层面,共同开拓市场,实现本地化服务,如共同提供能源管理或自动化加上网络安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等。
奇安信集团副总裁、战略投资与生态合作总裁陈华平强调,这种“联合研发、场景共建、生态共享”的渐进式合作,既能够解决工业智能场景里的安全痛点,同时又让安全能力反哺技术创新,最终为全球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提供优质的中国产品、中国解决方案。
面对AI带来的新安全风险,陈华平还详细介绍了奇安信的布局:领先的云管控技术(背后有AI支撑)、QAX-GPT安全机器人(提升安全事件研判)、大模型安全卫士(保护AI自身安全)。他表示:未来我们期待与施耐德电气一起合作,把这些技术积累和安全能力更好地赋能于我们共同的客户。
在本次活动的现场,笔者还看到了施耐德电气全新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获技术本地化互认证的现场展示。作为施耐德电气的合作伙伴,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市场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李震宁也阐述了与施耐德电气合作的契机与价值。他表示,施耐德电气是全球顶尖的解决方案供应方,擅长领域包括工控、智能楼宇和能源管理等等。通过本次合作,麒麟操作系统在工控、能源、还有楼宇等领域的解决方案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全球最顶尖供应能力。同时,施耐德电气也获得了麒麟本地化操作系统在开源性、安全合规性等方面的强力支持。
李震宁进一步强调,双方通过合作在价值链上互补,麒麟软件提升了在工控、楼宇管理等领域的专业能力,施耐德电气则强化了其产品的本地化安全合规基础。这些技术互认证证书,便是生态协作成果的明证。
写在最后:生态协同,点亮技术本地化创新之路
施耐德电气携手奇安信共建技术本地化创新中心,绝非简单的项目合作,而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下,跨国巨头与本土领军企业响应国家战略、顺应产业趋势、满足市场需求的一次深层次战略握手。
此次合作,从技术共建、场景验证到生态共享,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确保了创新中心的高效运转。而对开放生态的持续拓展、对“内生安全”的深度融合以及对全球市场的共同展望,则描绘出一幅充满潜力的未来图景。
据了解,通过“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惠世界”的本地化战略,施耐德电气已经在中国设立了五大研发中心,与中国本地1600家供应商进行了深入合作,已经完全融入了本地生态系统。
正如彼得·韦恺哲在致辞中所述,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施耐德电气以深厚的本地根基,全面致力于“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惠世界”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坚定不移地创造价值,并助力以科技赋能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