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数据中心架构,是经过几代产品的深埋,架构设计的改变的结果。不断扩展的X86架构目前正经历着一次新的变革,包括刀片中心、虚拟化、I/O整合(Blade、Virtualization、I/O Consolidation)。新技术的产生和架构的变化,给基础设施及管理(Infrastructure and Management)带来了复杂性。
服务器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扩大阶段:90年代的大型机,代表性的厂商有SUN、HP、IBM。这个时期的服务器的特点是:
拥有大量的CPU
私有平台
私有操作系统
同一台服务器上部署了大量的应用
高成本
很大的故障域
这个时期的服务器大多被设计为大型单机框式,同时它的各个组件都相当昂贵,一个系统可以为众多用户提供服务,在性价比上要优于那些采用大量小型服务器方案。
2、扩张阶段:2000年有大量标准化的服务器,代表性的厂商有DELL、HP、IBM、COMPAQ、SUN,特点:
极少的CPU
X86平台
标准化的操作系统
同一台服务器部署一种应用
服务器性能得不到充分利用
电源及冷却问题
2000 年出现了大量标准化的,或者说是品牌化的小型服务器,集中化的服务器部署开始分散化,管理也向着部门式的管理方向演变。这时的硬件成本已经得到了大辐下降,性价比也比单一的大型机越来越优越,但是他们的处理能力有限,一台物理服务器一般仅部署一种应用。不过从可靠性及安全性上来讲,这种一对一的应用架构还是有优势的,但是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
3、现在的服务器,代表性的厂商有:HP、IBM、DELL
多核CPU
X86平台
标准化的操作系统
虚拟化
管理复杂
有限的规模
现在的服务器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越来越多小型化的,机架式,刀片式服务器应运而生,而传统的大型服务器需要更大的空间,更多的电力供应,更多的网络、存储连接。通过引入虚拟化技术,大量的应用也可以被整合进一台物理服务器。不过这样一来很多的挑战也应运而生。在小型的数据中心里这并不会是什么问题,但是大型数据中心这就意味着复杂性大大提高,运营成本,管理成本也随之提高。
每台服务器都有着自已唯的一标识,包括WWN(World wide name),MAC Address,BIOS,Firmware。当服务器故障时,操作系统及应用需要迁移至备用服务器,但是这时操作系统、应用、网络都需要做手动的配置及修改,这就意味着更长的当机时间。解决的方法:
1、Stateless server
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与应用的标识均与硬件无关。
2、Server personality
随着数据中心计算能力的提高,复杂性也越来越高。刀片服务器在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除了许多独立的操作系统需要管理以外,LAN、SAN、服务器、存储也都需要管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不同的团队使用不同的工具管理刀片中心的不同方面。
另外由于数据中心内部网络的多样性,除了LAN和WAN之外,20-40%的服务器也需要通过Fiber Channel连接到SAN网络,基础设施的复杂性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