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报道IBM人机大战新闻的前几日,正好回顾了经典老片《终结者1、2》,很凑巧,冥冥中给本文带来了一丝神秘的色彩。无论是语言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天网和沃森还是有某些相似性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令我产生了一丝迷茫。
关于人工智能的新闻总是令人兴奋的。人们喜欢看热闹,大家想知道究竟人和机器谁更厉害,而“人机大战”的结果无疑是诠释这一问题***的答案。虽然“人机大战”以机器人大胜人类而结束,但大赛的意义的胜过了大赛本身。
新闻回顾
北京时间2月18日,由IBM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联合研制的超级电脑“沃森”(Watson)在美国***的智力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中击败该节目历史上两位最成功的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成为《危险边缘》节目新的王者。沃森最终总成绩 77147分,远高于两位人类选手21600分和 24000分的成绩。
想了解更多比赛概况的朋友,不妨参考阅读下51CTO前几日的推荐文章:人机大战结束 IBM超级电脑击败人类(视频)。
#p#
比赛公不公平?
超级电脑“沃森”由IBM公司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历时四年联合打造,存储了海量的数据,它拥有一套逻辑推理程序,可以推理出它认为最正确的答案。根据推理,它可以得出最终结论,并列出答案以及对这些答案的信心指数。这些看起来是那么的轻而易举,就像我们去搜索引擎输入一个关键词一样,太简单了。
一些网友认为,这种比赛不公平。他们认为:这种智力题,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全是死记硬背的题目,那当然计算机赢,数据存储的较量,人哪能比得过电脑?这又算哪门子智力比赛?
小编乍一听网友说的很有道理,但转念一想,这个比赛并不仅仅比较人类与电脑数据检索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人类与电脑一种语言沟通的过渡。而这个成就是巨大的,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比赛本身。
计算机目前还没赶上科幻电影的脚步
#p#
当“敲击键盘”已成往事
人类语言的含糊性与歧义性以及《危险边缘》节目的微秒之处给参赛者造成了诸多困难,对计算机来说,这些特性几乎是致命的。
长久以来,各种编程语言就成为人类与计算机沟通的介质,只有通过各种程序,人类才能给计算机下达工作指令。这在非IT领域人士看来,是及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而这个“沃森”却改变了这一理念。
《危险边缘》这一节目的制作人员并不了解程序,他们与沃森沟通的方式只有人类的语言。相比计算机的程序,模糊的问答更加“狡猾”,这些问题并不会对人类答题提供帮助,只会让他们感觉更加困难。我们在不同语境下说同一句话,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需要上下文提示才能理解。
小编引用个此次报道的纸媒案例:“Winter走了”。这句话,只要有一定的上下文语境,就不难判断其意思。可是电脑呢?它要分析此“Winter”指的到底是冬天,还是一个叫“Winter”的人,在我们看来这非常容易,可对于计算机来说则是一个很挠头的问题。
但“沃森”的思维模式和人类很像,因为它可以“自主学习”。科学家研发“沃森”的时候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模式,采用了大量各地收集的自然数据,而不是工程师输入的已知程序,这样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自行检索、分析。这个天才“沃森”已经学会如何寻找问题,分析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问题的相似性等,再对结果进行计算和信心数据评估。***,用人类的语言阐述出答案。
据说,“沃森”的语言天赋能够使其在医疗卫生等很多领域发挥作用,能够帮助提高医生诊断病情的准确性;它能改进在线自助咨询台;能为游客和居民提供相关城市的特定信息等。这些需要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领域,已经可以换成“沃森”了,虽然它目前的成本还很高,但也许这会是大势所趋。
也许,敲击键盘,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往事。
写到这里,小编已对这个家伙的能力已经惊诧不已。我们都知道14年前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深蓝”。人类被击败了,全世界为此轰动了,人们还说那场比赛是“里程碑式的人机博弈”。那么此次“沃森”的胜利叫什么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