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至强7000到E7 英特尔的关键业务宣言

服务器
从至强7000到至强E7,从性能的提升到RAS特性增强,在一次次更新中,针对关键业务的至强系列处理器及平台正在逐步完善,在与UNIX系统的竞争中也体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Advertisement

动力:摩尔定律与钟摆滴答

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通过观察1958年到1965年间芯片的晶体管数进化而得到的: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约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当时的摩尔预计这个趋势会继续十年,但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摩尔定律依然体现着其正确性,晶体管的制造工艺一再被刷新。尽管工艺已接近极限,但英特尔仍然坚定的认为摩尔定律仍可持续十年,正是这种对创新的执着,将x86的性价比一再拉高。

与摩尔定律单纯拉高计算速度不同,2006年的推出的钟摆定律(Tick-Tock),让处理器微架构也不断进行着更新。在英特尔的处理器发展战略上,“Tick”指在每两年的奇数年提升制造工艺,增强原有的微架构;“Tock”指在每隔两年的偶数年在维持前一年工艺的前提下,进行微架构的革新。英特尔凭借制程工艺和核心架构交替进行,“两条腿走路”的提升螺旋提升方式,不仅避免了革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持续的发展也可以降低研发的周期, 并可以对市场造成持续的刺激,最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正是这样的动力推动着以x86服务器、Linux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开放、标准化技术在逼近原来由RISC小型机、Unix操作系统这一相对封闭又关键的市场领域。例如,金融、电信等行业的业务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商业智能系统、制造企业的ERP系统、CRM系统,以及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等,正在逐渐的接受开放式架构带来的性价比、灵活性并避免业务锁定风险。

系统:从至强7000到至强E7的进化

无论是对多处理器的支持,还是更多应用负载的分配,当然还有更加丰富的RAS特性的提供,至强 MP较至强 DP都更加适用于较复杂的企业关键业务环境。

2005年11月1日,英特尔面向多路服务器平台首次发布了双核心的至强 MP(代号:Paxville MP),这款被命名为至强7000处理器拉开了英特尔进军关键业务的序幕。至强7000采用90纳米工艺制造,并首次加入了针对虚拟化的指令集Intel VT-x。次年,代号Tulsa 的至强7100系列处理器发布,由于采用65纳米工艺制造,其设计功耗从至强7000系列的165W降至90~150W

2007年9月,至强MP系列处理器也终于迈入了酷睿微架构,代号Tigerton的至强7300问世,凭借出色的封装技术,至强7300其实是由2个硅片封装在一个陶瓷片上,也正是凭借架构的优势,至强7300性能是至强7100的2倍,性能功耗比则是后者的3倍。扩展能力上,至强7300最多扩展至32插槽处理器/系统。

代号Dunnington的至强7400则是最后一款迈入Penryn架构的至强处理器,这是一款采用单芯片四/六核心设计的处理器,每两个核心可共享3MB二级缓存,并共享16 MB三级高速缓存。并在某些虚拟化环境以及数据密集型工作负载应用程序(如数据库、商务智能、企业资源规划和服务器整合)上,至强7400处理器可取得最多高达50%的大幅性能提升。

2010年3月,Nehalem效应终于降临至强MP系列处理器,至强7500发布。与上一代产品至强处理器7400系列相比,其性能平均提升达3倍之多,创下了至强处理器历史最大性能飞跃。数据中心用户甚至可以利用一台基于该系列处理器的服务器,替换20台基于单核处理器的旧服务器。设计上,至强7500可支持从2路服务器到256插槽服务器,并最高支持1TB内存,包括机器校验架构(MCA)恢复功能在内的超过20项全新RAS特性的支持更让关键业务的承载能力得到肯定。从此,英特尔有能力应付任何组织所面临的任何规模大小的任何性能或者工作负载方面的要求,这也让英特尔面对关键业务系统的布局显现端倪。

从面向虚拟化、数据库、企业资源规划和电子商务等关键应用的至强7400系列,到3倍性能提升的至强7500系列,更好的扩展性能、更先进的可靠性及更高的性价比优势,都在加速业界从专有系统到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工业标准的服务器系统的移植。

而近日发布的采用32纳米制程工艺、最多支持10个内核、20个线程和30MB L3缓存英特尔至强E7,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宣告着向企业关键业务的大步迈进。

与至强7500相比,英特尔显得更加自信,总计18款E7系列处理器分为三大类:面向双路服务器的2800系列,面向四路服务器的4800系列,以及面向八路以上服务器的8800系列。细致的产品划分将有助于系统厂商与用户找到更加合适切入点。

全新的英特尔至强E7处理器采用了32纳米芯片制程工艺,最多可集成10个支持英特尔超线程技术的内核,相比至强7500系列处理器,其性能提升最多可达40%。一次次的架构更新与产品发布,让开放的x86架构在性能上与UNIX小型机 首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相比最新的SPARC处理器,至强E7-4800比Sun T5440性能高160%,而系统成本为其50%;比Sun M4000性能高600%,系统成本为其50%。英特尔至强E7-4800相比最新的POWER750 Express,性能为其99%,价格仅为其20%。

同时,至强E7支持双内存芯片数据纠错(DDDC,Double Device Data Correct)RAS功能,此前的至强7500 只支持单芯片数据纠错(SDDC)。显然,基于工业标准的英特尔至强E7服务器已经成为企业客户的关键业务服务器系统的最佳替代品。

落地有声——系统厂商与行业应用

在X86营造的开放、标准化的世界里,英特尔主要是提供CPU、芯片组等平台技术,并不向市场提供整机和操作系统,这一点与RISC服务器的套路完全不同。因此,对于至强而言,要想在关键业务领域实现预期甚至超越性的突破,就需要服务器厂商、操作系统厂商、数据库、以及软件厂商的通力支持。这也与英特尔所一贯倡导的生态圈理念异曲同工。

与至强E7发布的同时,全球已经有多家系统制造商推出了60款基于至强E7的服务器平台,包括大家熟悉的惠普、IBM、戴尔、浪潮、联想、中科曙光、宝德等国内外服务器厂商。此外,IBM、微软、甲骨文、红帽、SAP AG和VMware等大量的企业级软件提供商也对基于至强E7家族的平台表示支持。

金融行业是典型的关键任务行业,其业务系统对稳定性要求苛刻,需要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以往的金融业务平台大多还是基于RISC系统。随着x86平台性能和可靠性的提升,并在成本上和架构上又独具优势,金融业务平台也逐渐在向IA平台转型。中信银行信息技术部高级架构师周海鹏表示:中信银行目前已经在外围的应用中逐步采用英特尔至强,并计划利用开放的x86架构搭建符合未来趋势的虚拟化平台。此外,全球领域的医疗和制造正在由RISC向x86迁移。而中国的政府、公共事业、零售、大型互联网的关键业务应用上,至强E7也充满了机会。

结语:创新、开放成就关键业务市场新格局

从至强7000到至强E7,从性能的提升到RAS特性增强,在一次次更新中,针对关键业务的至强系列处理器及平台正在逐步完善,在与UNIX系统的竞争中也体现出更强的生命力。由于创新与开放并举的策略,英特尔为用户打造性价比更高、更加灵活可靠的系统平台的同时,关键业务服务器市场也正呈现出新的格局。

责任编辑:景琦 来源: 51CTO
相关推荐

2011-04-06 14:02:48

至强E7英特尔关键业务

2011-05-23 10:12:38

2013-02-26 10:23:14

英特尔安腾至强E7

2011-04-07 09:18:12

英特尔至强E7

2013-04-17 10:44:47

英特尔至强E7服务器

2011-04-06 10:23:03

英特尔至强E7

2011-04-25 16:17:42

英特尔至强E7处理器

2011-07-08 17:05:20

英特尔E7关键服务器

2014-02-25 11:03:51

英特尔至强E7 v2

2014-03-17 09:20:20

E7至强E7v2英特尔

2013-04-10 14:49:01

2011-06-08 12:54:20

英特尔至强

2016-06-06 20:28:16

Intel

2011-06-20 17:40:34

至强E7关键业务

2014-02-25 10:22:41

英特尔至强E7 v2

2009-06-08 16:35:30

RISC服务器迁移

2012-05-08 09:49:44

英特尔关键业务至强E7

2014-03-06 10:34:03

至强E7 v2关键业务实时分析

2012-07-09 09:40:43

英特尔关键业务

2012-06-13 10:00:07

英特尔至强E5私有云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