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0年,世界上每台电脑都标配的技术,终于要被抛弃了……

服务器
大多数电脑制造商仍将软盘驱动器作为标准配置,因为软驱已经变得非常便宜,把它留在电脑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软驱的存在让很多用户有安全感:电脑坏了,可以用软盘紧急启动。

剑桥图书馆珍藏着世界上最伟大人物的珍贵文献,例如牛顿的手稿,达尔文的笔记等。

2021年,图书馆收到了已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档案材料,一共113箱。

图片图片

在这些材料当中,除了论文、《时间简史》初稿,信件之外,霍金还保存着很多人用都没用过的的东西:软盘。

图片图片

这可把档案管理员给愁坏了,用软盘保存的信息似乎比易碎的纸张更持久,更安全,但是软盘内部薄塑料层上的氧化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并失去磁性,导致数据永远消失。

更烦人的是,书打开就能看,想知道软盘中有什么内容,必须得用专门的设备,例如:软盘驱动器。

图片图片

90年代玩过电脑的,都有这样的体验,把一个3.5寸软盘插入软驱,咯吱咯吱响半天,才能看到软盘中的文件。

而软驱,早已经从现代的电脑中消失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都是价格昂贵,体积庞大,安装在机房里的大型机,例如IBM System/370。

图片图片

大型机的系统微码(microcode)都保存在“纸带”或“穿孔卡”上,这些东西容量极低,非常笨重。

IBM 工程师去全球机房维护大型机的时候,不得不带着它们,装载一次可能要几小时。

(62500张穿孔卡片,保存了4.5M数据)(62500张穿孔卡片,保存了4.5M数据)

IBM工程师觉得非常低效:我们只想更新一点点代码,为什么要搬一车卡片?

IBM研发部的舒加特团队负责寻找解决方案:发明一种能快速加载微码的便携存储介质。

图片图片

最终,1971年,IBM推出了第一张商用软盘,8英寸,容量高达80K,能快速加载微码,几秒钟就能完成以前几个小时的工作。

图片图片

最初,IBM只是想内部使用,没想到在外面售卖。

但是好东西是挡不住迅速传播的,8寸软盘能快速读写,不怕震动,相比穿孔卡片携带起来可是方便太多了,在企业、科研、工业、政府系统中被纷纷采用。

最知名的场景恐怕就是美军的地基核导弹系统,一直用8寸软盘,用到了2019年。

图片图片

从上图就能看出,8寸软盘看起来还挺方便的,但是一旦进入个人计算机(PC)时代,计算机要进入人类的书桌时,它的缺点就暴露无疑:

太大太笨重了,PC的小身板根本放不下,价格又太贵,驱动器价格高达几百美元,PC根本用不起。

1973年,舒加特联合公司(没错,就是之前的那个舒加特成立的公司)发明了5.25 英寸软盘驱动器:

图片图片

它体积更小,可以直接嵌入桌面机箱,成本也只有8英寸的一半,存储容量从110K起步,后来发展到360K,1.2M。

这款软盘可以说是专为个人电脑而生。

1977年,著名的Apple II电脑采用了5.25寸软盘作为标准存储设备。

图片图片

1981年,IBM推出了著名的IBM PC,同样选择了 5.25英寸格式,由于IBM PC比Apple II更加流行,这直接确立了5.25寸软盘的江湖地位。

图片图片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早期的PC连硬盘都没有!

操作系统需要从软盘启动,启动完成以后,把那张软盘取出,再换上装有应用程序的软盘。

有些有两个软驱,可以同时插入操作系统盘和应用程序盘,使用起来方便得多,不过这都是奢侈的高配电脑了。

5.25寸软盘直接承载了整个PC早期的软件文明,WordStar,VisiCalc,Lotus 1-2-3,dBASE,WordPerfect,MS-DOS,BASIC,Turbo Pascal,Turbo C.....都是通过5.25寸软盘发行到全球的。

图片图片

5寸盘最初设计成8寸盘的缩小版,没有考虑过易用性,薄薄的塑料外壳很容易因为弯曲而折断,灰尘也容易通过开口进入磁盘表面。

飞速发展的PC产业界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种新的软盘出现了,它采用硬质塑料外壳保护磁片,增加了防写开关和金属滑盖,更适合个人电脑随身携带和长期保存。

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竞争产品,3 英寸、3.25 英寸、3.8 英寸、4 英寸,最终索尼标准胜出,成为全球3.5英寸软盘统一规格。

图片图片

这种微型盘因为有硬壳保护,其实已经不“软”了,但是软盘的名字被叫惯了,一直延续下来。

3.5英寸软盘在1980至1990年代曾盛极一时,1996年时全球有多达50亿片软盘正在使用。

图片图片

可能有人用软盘安装过Windows 95吧,按照屏幕提示,把一张张3.5寸软盘插入软驱,整个过程需要换盘十几次甚至二十几次!

图片图片

90年代中后期,应用软件越来越大,动辄几十兆上百兆,软盘那1.44M的小身板根本就承受不了。

很快,一种叫光盘(CD-ROM)的新型存储方式出现了,容量高达650M,可以放下整套系统和软件,它的流行让软盘被大多数用户抛弃。

不过,大多数电脑制造商仍将软盘驱动器作为标准配置,因为软驱已经变得非常便宜,把它留在电脑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软驱的存在让很多用户有安全感:电脑坏了,可以用软盘紧急启动。

1998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后推出了第一款电脑:iMac。

图片图片

这款有着透明机壳的电脑不仅外形独特,更是勇敢地抛弃了曾经最先进的存储技术:软盘。

当然,乔布斯还得提供新的数据传输的方式,那就是新一代的王者:USB技术。

图片图片

USB解决了“通用、即插即用”的接口问题,U盘的容量也开始飞涨:从 8MB → 32MB → 128MB → 1GB。

2001年,微软推出的Windows XP 内置 USB 存储驱动,从此U盘彻底普及。

2011年3月,索尼宣布由于DVD以及U盘等大容量设备的普及,造成软盘的需求急剧下滑,决定停产3.5英寸盘片,软盘驱动器也几乎停产。

软盘就此消亡了吗?不会的!

它依然顽强地生活在美国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旧金山的列车控制系统中,日本还有1900多个地区要求企业在提交申请或保存数据时使用软盘,一些波音 747、空客A320使用软盘将关键软件更新加载到导航和航空电子计算机中。

图片图片

美国商人汤姆·珀斯基很有眼光,他在软盘停产前后大量存货,他开了一家叫做Floppydisk.com的网站,专门卖软盘,每天能卖1000张,3.5寸软盘售价1美元,据说利润丰厚。

图片图片

他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一类是业余爱好者和发烧友,另一类就是工业用户,这些工业机器运行了几十年,只能使用软盘才能运行,升级成本高昂。

也许再过若干年,随着这些设备的逐渐退役,软盘会逐渐消亡。

不过,软盘虽然会死去,但它的精神将会永生: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码农翻身
相关推荐

2023-07-31 08:59:46

软件FossilSQLite

2025-03-27 00:45:00

2024-05-28 09:17:57

2024-04-28 09:14:05

2020-06-23 12:12:29

数据库局域网模型

2021-11-30 14:06:37

排序算法代码

2022-08-01 09:43:19

程序员Googlefacebook

2020-08-19 13:17:28

2018-11-06 12:22:18

排序算法代码

2018-12-04 15:46:53

编程语言Python

2013-05-08 09:38:28

InteropNetSDN网络设备供应商

2018-07-19 19:07:33

语言编程语言程序

2025-10-10 03:00:00

2019-12-16 10:35:19

WindowsWindows 7Windows 10

2019-11-18 15:07:54

编程语言C#

2013-04-24 09:57:08

Excel微软

2014-09-05 09:08:58

2013-06-09 08:52:50

哈希表

2013-09-16 11:12:51

编程环境开发

2010-09-02 13:21:46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